逸五行的属性是什么?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木金火土,此五行所以顺成天下也。” 古人把世界上的事物归结为五种类型,称为“五行”。它不仅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而且是宇宙间五大类事物的统称,这五个大类分别是:代表水的冰雪;代表火的火焰;代表金的矿石;代表木的树枝;代表土的大地。 这种观点被后世认为是五行概念形成的源头。但是,《周礼》里已经提到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五个名词。可见,至少在西周初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五行”的概念并用于实践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生们继承了《周礼》中的五行学说,并用来解释天象变化和季节更替。在现在能见到的典籍中,《荀子·劝学篇》提到五行最多,全书共有21处;其次则是《庄子·天地篇》有3处;再次是《淮南子·时则训》有2处。这些典籍里的五行都是用来指称自然界现象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水德王,崇尚黑色,认为水(黑)是象征永恒的色,因此将农历十二月命名为“腊月”,并将每年的最后一个农历月附会为天地的枢纽。这样,便有了“腊尽春回,万象更新”的说法。 汉武帝继位之初,曾经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将年号改为“元狩”,同时颁布诏书说:“朕之,始受命,今年正月朔旦,赐群臣雪酒,园祠五帝。”他还在长安郊外修建了一座祭坛,表示要效仿古圣王祭祀天地,并将自己尊号为“元狩圜丘御”。 然而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了“三统历”,这个历法将西汉元鼎元年作为上元的开始,以寅月为岁首,把年号放在每月之首,以天干地支纪日,形成了完整的纪年体系。在这种新的记年时,年号的顺序自然发生混乱,必须重新编排。 刘秀的儿子明帝在位期间,命人整理历代年号,其结果是:从汉武帝太初元年以来的年号全部削掉,只保留新莽的“建国”年号以及刘玄的“更始”年号。这是因为新莽、更始政权被视为汉代的正统。 这一删改结果导致了年号顺序大乱,必须重新编排。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即位后,命令儒者制作年号表,将各个年号加以归类。
晋代学者杜预所著的《春秋经传集解》里保存了这一份珍贵的资料,为我们了解了汉代的五行观念提供了重要线索。 按照他的说法,每个年号都有对应的五行颜色,并且用五色安排朝廷的舆服。比如:汉文帝时,每年的正月都要穿青色衣服、佩带青色的玉璧;汉景帝时的正月穿戴是红色的;汉武帝正月是黑色的;汉昭帝正月是绿色的;至汉宣帝时又恢复了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