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的五行属于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趣,但恐怕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我们先从中医对五行的定义说起——《黄帝内经》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故能够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中的“阳”是什么?“阴”是什么?这里的“阴阳”应该理解为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的两种物质或能量,它们既是变化的依据,也是相生相克的来源。
由此可知,“阴阳”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而这种物质在人体内也会有所体现——《黄帝内经》首篇《灵兰秘典论》中说“五脏六腑,亦有所属……”这里将脏腑与五行相配,实际上是将人体看做一个小天地,而这个小天地的运转规律应与大自然相同——即“法于阴阳”。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医所说的“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对立而又互依存的两类事物,那么这类事物在人体内又该如何解释呢?
有人说“心主火,肾主水”——心火对肾水是阴阳中之阴阳;还有人说“肝木脾气”——木生火,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的,因为人体这个小天地是有独立性的,它不可能完全参照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要明白这一点,必须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说起。中医学是以道家学说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医学,道家的基本理论来源于《周易》,而《周易》最初是用来算命、算卦的书籍,所谓的阴阳五行其实是建立在阴阳变化基础上的抽象模型而已,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最优化的模型,这种模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可循环、无限大。也就是说在这种模型中无论加入多少元素,只要按照一定规则排布,就一定可以找到平衡点。于是这种阴阳五行八卦的理论被引入到中医学中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既然是一种数学模型,就可以添加很多条件来细化这个模型,为了更符合实际,后世医家增加了经络、腧穴,从而形成了针灸医学,为了更好地区分病症,又产生了推拿、按摩,而在诊断方面又有了望、闻、问、切,治疗方面又有汤药、熏蒸、外洗等等,总之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细分,这个初始模型越来越复杂,越接近真实的人体,但它却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形成的——“天人合一”。
所以,如果说艾的五行到底是哪行哪运的话,我认为应该是“阴阳”,因为它是最基本的物质。至于其他诸样说法,我认为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可以加进去的变量(这里不要质疑为什么没有提到“金”,在我看来“金”其实是变量的余数,是可以忽略不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