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的极性有什么作用?

通沛珠通沛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对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这里稍微改动一下,发布出来,仅供参考。 谈到细胞膜脂质双层的构成成分——卵磷脂(LPC)和脑磷脂(LPB)时,人们往往对其“极性”津津乐道,其实,这两种磷脂在天然细胞膜中都是以非极性的脂分子形态存在且进行着双向运动;人们也常常提及的卵磷脂、肌磷脂和胆碱等的“极性头”(phospho head),实际上指的就是含磷酸基团的醇类,它们并非以离子形式存在,因此并不具有“极性”。至于为什么人们总是对细胞的“极性”这么感兴趣呢?我想大概是因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而极性又是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之一吧。 那么,什么是“极性”呢?所谓的“极性”是指物质(包括分子和晶体等)能够相对容易地沿某一方向而运动。如果物质不具有这种能力,我们就说它是一种“非极性”物质(或称“疏水性”物质)。例如,我们常吃的植物油如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因含有不饱和键极易在空气中氧化,所以它们具有非常明确的“一”,即它们的化学性质在理论上是可以预测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又比如,甲烷(CH_{4})、乙烷(C_{2}H_{6})和丙烷(C_{3}H_{8})都是饱和烃(不含不饱和键),它们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CH_4 CH_2=CH_2 CH_3 CHO 由于它们都可以形成氢键,所以它们很容易结合水形成氢键,从而溶解于水中,这就像油可以溶于汽油一样。这类物质常被称作“亲油性”化合物。 既然亲水性和亲油性都被认为是“极性”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所有“极性”的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当然不是!所谓“亲油性”仅仅是这类物质具有较容易跟油性物质(此处指有机溶剂)混溶的性质,它并不能说明这类物质必定容易溶解于水。事实上,具有较强“亲油性”的药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链霉素等等,这些药物虽然难容于水,易于沉淀,但易溶于石油醚、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对于有机化合物而言,只要它的分子中有适合与水分子的羟基或氨基互相作用的官能团,则此化合物具有“极性”,这个官能团就是此化合物的“极性基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