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得后面是什么生肖?

蓟彤静蓟彤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谈”字,中间部分是个“言”字,下面部分是“弹”或“谈”的简体。 这个字的字形演变过程是这样的—— “谈”字在现代简化汉字中写作“谈”或者“淡”。 在《康熙字典》里,“淡”的解释是这样的——“谈”的俗写字。 也就是说,在明朝及明以前,都是写作“谈”;从清朝开始,才逐渐都改作“淡”。 这可是有据可依的! 再看看“淡”的解释—— 也就是说,只有在“颜色、味道淡薄”的意思上,“淡”才能出现。而且这个意思,也是清朝之后才开始出现的。 那再来看看“淡”的字形演变—— 从金文到小篆再到隶书,一直到了现代汉字,字形没有任何变化。“淡”字是“谈”的简体字。 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谈”“淡”是繁简关系,为什么“淡淡”“淡言”里的第二个字不是“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跟“炎黄子孙”中的“炎”和“黄帝的子孙”中的“黄”一样,都是形声字中的特例。

先看看“炎”字的来历——“炎”的古文字形状是这样—— 金文和小篆都像是火上面有一把扇子,所以“炎”的本义就是“火烧”。不过,这个字同时也兼有表音作用(类似于现代汉字的“形声字”)。 因为“烧”这个意义需要与另一个表示意义的字组合成词,所以才引申出“炎热”之义。 再看看“黄”字是怎样演变的—— 小篆的形状像是在田地里的一堆稻子,所以“黄”的本义就是“谷物熟了变成黄色”,进而才引申出“黄色”之义。 同样因为“熟”这个意义需配合别的字一同表达,所以才有“鸡蛋黄”“蛋黄”之类的说法。 如果仔细比较这些形声字,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形旁(也称为“意符”)和声旁(也称为“音符”)都很简单,但是整个形声字却很复杂。这种现象在古文字学界被称为“形旁的分裂”和“音符的合体”。

根据目前看到的资料,“形旁的分裂”只能发生在形声字的“初期”阶段,也就是造字阶段,而“末期”阶段的形声字已经不可能再有这种情况了。同时,这种“形旁的分裂”只可能发生在形声学的“形旁”即“意符”较简单的时期。 当“形旁”较复杂时,为了保持字形简化,就只能“换马”了——用新的“形旁”代替旧的“形旁”,但“音符”不变。这样就能保证形声字形的统一性。 所以你看“炎”“黄”“谈”“淡”都是这样。 说到这里,“谈谈”“清淡”里的“谈”就解释完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