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卧城?
北京和西安,两个都是古城,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卧城”。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决定修建长城抵御匈奴入侵,并征发数十万人从战国时期的燕国旧地开始修筑,北起辽东,南至涿郡(今河北涿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和天津北部一带。当时这一带人口并不多,因此修筑城墙的民夫可以大量使用当地百姓,史载“役使隶臣妾数万之人而弗绝”,据说开凿灵渠时也有大量刑徒,这应该也是当地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批移民了。
汉朝建立后,在北京地区设立了蓟县,属幽州刺史部管辖;西晋末年以来,鲜卑族建立政权,国号“燕”,定都于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燕京地区的民族和政权不断更替,但首都的地位并没有变。公元371年,前燕皇帝慕容皝迁都于蓟,并建武宫以祭天地;十六国时期,中原混战,后赵石勒在邺城称帝,但却以蓟为陪都;北魏统一北方后,实行州治下的郡县制,设立燕州,治所在今北京西南,后来设置燕京;隋朝初年,改燕州为幽州,作为洛阳和东都之辅,地位颇高。
隋唐之际,因为突厥的强大,幽州成为防御突厥的边防重镇,唐太宗曾率军击败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并在此设六府三州,督理边务。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中央势力衰弱,地方节度使逐渐掌握地方实权,其中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时就在如今北京及周边区域屯田积粮,以备不虞。此后北京作为边防重镇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内驻军用兵规模极大,以至于出现了“负山阻泽,列峙烽燧”(《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七)的现象——也就是据山地林野间建城堡,燃烽火台警示周边。
北宋时,北京地区属于辽国南京道中京道,称为燕山府,隶属于辽国中京道;金灭辽后,将上京临潢府改为中京大兴府,并将燕云十六州重新收入版图,所以此时中京大道应该继承了辽国的燕山府。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建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中心地区,而北京的全称则为大都路。
明成祖朱棣在夺取皇位后,为了区别于出逃的外祖父宁王的身份,将封地由南昌迁至北京,并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从此北京成为明朝的首都。同时,朱棣下令重修紫禁城,即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故宫。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帝从沈阳宫迁到紫禁城居住,并将沈阳宫改名为盛京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