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志丹路是什么?

段羽林段羽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上海普陀区工作、生活的外乡人,对“志丹路”这三个字一定不陌生。 它就像是个标签,贴在了许多人的身份证上;也像面镜子,照出了无数外地人初来乍到的迷茫与困惑。 因为,这条仅约两公里长的普通小路,曾是无数外来者寻找第一份工作的起点——它的旁边,是上海大学(原上海工业大学)北区,而北区里常年挂着招收实习生的招牌。

每逢毕业季,来自天南地北的莘莘学子,便涌向这栋看似普通至极的教学楼。他们在这里签下三方协议,领取毕业证和报到证后,再背上简单的行囊出发前往工作单位,或继续深造。 而一旦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他们的生活就开始与“志丹路”绑定在了一起……

1984年,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上海的五大基地(即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的战略决策。其中,位于闸北大场地区的上海机床厂,被列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搞快点!”的热情鼓舞下,原本寂静的闸北区开始焕发活力。为了支持上海机床厂的建设,原隶属于上海机电局的上海劳动防护用品总厂、上海玻璃制品厂、西安半导体材料厂等10多家企业从市区内搬出,陆续落户大场地区。

而位于闸北区与静安区交界的志丹路上,原属市机电局的上海电光源研究所也于1970年代迁此建所,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更多企业的入驻,这片区域迅速成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面。

据统计,从1976年到1985年的9年间,大场地区共引进项目248个,其中利用外资的项目达233个,占全部引进项目的93.8%。到1985年底,大场的工业企业已达七百余家,成为上海市郊首个亿元乡镇。

而在这些新企业中,有不少是国有大型企业下的三产部门。它们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让不少从乡村走进城市的年轻人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当时的志丹路和周边一带可谓是年轻人的天下。 我便是这众多“奔志丹路而去”的年轻人之一。尽管我的老家就在南京西路附近,但上学却让我来到了闸北。而毕业后直接分配的工作单位也在距离这里走路不到十分钟的宜川路口。可以说志丹路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与记忆。

记得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时,我对这里的最大认知就是:无论多早多晚,志丹路的街上总能看到三两个穿着蓝色制服的清洁工。因为他们的年龄和身份关系,我们这群年轻人总是叫他们“老头”。 我记得,每天清早,当我还躺在床上做着美梦的时候,“老头”们已经用他们的扫帚为我们清扫出一片洁净的路面;而当我和同事们下班回家的时候,“老头”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默默守护着这座夜晚的城市。 其实,像我们一样初来乍到的人还有很多,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凉薄。只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我们会和“志丹路”这样一道简单的小路有如此深的渊源……

隋诗韵隋诗韵优质答主

1920年,中国第一个劳动组合在上海成立,就是现在的上海电气集团的前身 - 中国机械制造公司 (CMEC) 其前身是“上海中华职业团体联合会”,由沈雁冰发起、组织,得到宋庆龄等的支持的全国性的工会联合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24年5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大会开幕时会场悬挂着一幅长幅标语,上面写着 “劳苦工人永远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及军阀战争!”的口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