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水指什么?
水为五行之一,是生命之源。 《五行大义》云:“水者,掌于太阴;其性专、其情柔、其味咸。”此即言水的性质:纯而一,弱而不争。《尚书·洪范》言:“水曰润下。”《管子·五行》篇亦云:“水乃天下之至柔。”
古人将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并赋予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质与运行规律的。其中,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水相涵,水木相生。 也就是说,水是万物生长源泉,没有了水就没有了一切生命的存在。所以中医里有“肾主水”的说法,认为肾脏像水龙头一样控制着全身的水液运行和分布。
当然,这里的肾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器官,而是指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和肾小管的再吸收功能。同时,中医又认为,水在身体里是不断循环的,这个循环叫做“津液四布,五脏濡养”。 所以,如果身体的这个津液(体液)循环出现了故障,身体里的水液不能正常分布,就会出现病态。而这种病往往具有渗透性和蔓延性的特点,比如说浮肿。
由于人体内的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或化泄,人体就会表现出肿的症状。这种水肿可以出现在身上,也可以出现在头部或者内脏。若是出现在身上,通常表现为腿部和踝关节部位出现肿胀,逐渐向上发展,严重的可发生腹水。若是一直停留在下肢,则称之为“下肢浮肿”。 肾虚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些浮肿,这是因为肾虚而使得体内水的运行失去了平衡。
中医还有“心火旺、肾水亏”的理论。除了解决生理需要之外,适当饮水还能起到消除烦躁的作用。 至于饮水的量,一般每天1500毫升左右。若是运动量大,高温环境,或是寒冷天气,则需要适当增加。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等渴了再去饮水,因为此时表明机体已经处于一种“失水”的状态。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阴阳的进一步演化,它是古人对天地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总结,包括了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和相生相克关系。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所以生生不息。
五行中水与黑色和冬季相配应。指西北方和壬癸两个方位。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水。水性趋下,滋养万物,与肾相同,与冬相似。水生木、水克火。
五行是中国的一种思维方法,不是科学。五行理论系统萌芽于殷周时期,雏形于战国时期,成型于秦汉时期,发展在唐宋时期及以后!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世界起源的一种说法,主要运用在中医领域。
西方的元素说,是从物质的属性方面来解说物质间的同类性;而五行说则是从物质的客观作用方面来解说物质间的普遍联系。西方元素说的基点是物质的属性;五行说的基点,则是物质的运动。
二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五者的组合规律也不能套用二者的组合规律。西方用元素的基点来解说元素间的异质性;金、木、水、火、土五种物体,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它们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
世界上一切物体的生成、变化、发展,无不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五种物质,每一种都有自身的特性及作用,他们互相生成,互相克制,推动和维持着宇宙的动态平衡。在中国古代思想里,五行和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两大理论,在对人和事的解释上起着重要作用。任何学说的产生都有其现实性,五行说也不例外,它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受到当时生态环境(东亚大陆和暖地域,适于农业)的影响。
总之,五行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世间万物最基本的朴素认识,尽管有其不科学之处,然而我们却能从其中看到先人们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