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几次大洗牌?
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崛起
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思想上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念。在经济层面和银行业中具体体现为:放权让利、专业银行崛起、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崛起。
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计划经济建设需要相应的金融体制配合,国家将人民银行的经营业务和金融管理职能分离开来,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而后将原来人民银行的经营业务相应分设为中行、工行、建行和农行等专业银行,他们直属政府领导,基本职能等同于一般的国有企业。专业银行的设立对加速我国的计划经济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到了80年代中期,专业银行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愈发凸显,迫切需要体制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86年,国家又决定将原有的专业银行转为国家银行,使他们行际之间和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了更充分的竞争,也使得他们各自内部的自我创新动力更大。同时,为了打破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又批准筹建了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的新兴商业银行,这使得我国从过去政府高度集权的金融体制到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业市场的发展。
不良率升高、国有不良资产剥离、国有银行改革
在这一时期,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金融自由化不断拓展和银行不断商业化改革的冲击下,我国银行业的不良率不断走高,部分中小银行经营困难甚至出现支付风险。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金融风险雪上加霜。为了化解金融风险,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国有专业银行。从1998年开始,我国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对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1999年,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也开始了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其内部的自我创新能力增强,业务不断改善。在国有银行改革逐步取得成效的同时,对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没有很好地落实,出现了部分信用社支付困难,为此,1998、1999和2001年国家三次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兼并亏损城市信用社具体事项的通知》。
不良率企稳下降,银行市场化改革深入、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国有银行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对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的改革落实,再加上国家经济总体形势良好、加入WTO后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我国银行业的不良率逐步得到稳定下降并在2003年前后保持在了10~15%的优良水平;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业也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使治理结构和内部经营机制不断完善,资产质量逐渐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实现了“以质取胜”,而且在良好的经营业绩下,我国银行业开始向国际市场迈进,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在业务上与国际标准逐步靠拢,在经营上也纷纷准备上市,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