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酸肥皂起什么作用?
“硼酸皂”是旧称,正确名称叫“合成洗涤剂”(synthetic detergents)。它是由美国哥白尼化学公司(Celanese Corporation)的科学家于1952年发现的。 当时该公司正在寻找一种能够替代苯胺皂的制作方法,因为后者在污染和成本方面有问题。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对羟基苯甲酰胺-n-氧化酶”(p-hydroxybenzoamide-n-oxidase)的酶,它可以作用于氨基酸、糖类甚至蛋白质分子,因此可能是潜在的清洁剂成分。接着他们在1953年开发出一种新的染色工艺,使用这种酶将某种染料固定到棉布上。随后他们用该工艺制作出第一批合成洗衣粉(synthetic washing powder)样品。但问题是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清洁力来与苯胺皂相竞争。
直到不久之后他们发现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即烷基硫酸酯(dioctyl sulfate),并把它加入到该工艺中以后,才终于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合成洗涤剂革命”(the detergent revolution)的一幕。 虽然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制作合成洗涤剂,但它实际上是由两个步骤组成的:首先需要制备叫做表面活性剂的液体,然后将其与碱性物质混合得到合成的洗衣粉。
由于表面活性剂可以溶解油渍等有机污物,而洗衣液的主要成分正是表面活性剂,因此用很少的量就可以清洗衣服。这比苯胺皂更环保,成本也更低。 但是早期合成的洗涤剂质量并不好控制,颜色很黑而且味道难闻。美国哥白尼化工厂外排的废水里含有大量的染色剂,这些染料通过水流直接注入海洋,引起了海洋动物的异常颜色反应。后来他们发现将废水稀释后排放可以减少这一问题,同时还可以节省生产成本。经过进一步钻研,他们找到了一种新配方,既能保持很好的去污效果,又没有颜色的麻烦。这样的产品最后进入了家庭,被用来洗衣服和洗餐具。 随着更多表面活性剂类的洗涤剂被研制出来,传统的洗衣粉逐渐被淘汰了。现在的洗衣粉中除了含有表面活性剂以外,还有柔顺剂(如季铵溴化物)和各种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