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的民俗五行属什么?
“五尺为步,一步约为13.14厘米”这是《周礼·地官》中的记载。在商代,一尺约等于23.1厘米;西周时,一尺约为29厘米;秦朝一尺等于27厘米;汉代一尺大约30厘米;唐朝时候一尺大概36厘米;宋朝时一尺大概是33.3厘米;元朝一尺大约是35厘米;明朝和清朝初期一尺都是35厘米,后来开始变小,到清乾隆年间,一尺只有32厘米了。 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的一尺与现在的尺寸相差并不大。而“士”这一等级的最低一级武士相当于今天的普通军人,他们的武器长一点,身高也略高一些,但也没有高出太多。所以楚惠王说伍子胥“身长八尺有余”,这个身高确实算很高了。 到了东汉时期,一尺大概就等于现在的21.85厘米,张衡《东京赋》中说到:“文身断发,夷狄之俗”,这里的“文身”用的就是现在“纹身”的意思。当时人们用针在身上刺字纹身的习俗流传至今,而“纹身”用的颜料多是植物的颜色,所以古代文人称这种纹身为“墨刑”“黥”或“雕青”,杜甫诗中就有“新除谏议有名臣,九重露布头飞进”一句,“露布”就是指写在白布上的告示,由于是白纸黑字,容易辨认又不易作伪,因而成为公布诏书的正式文书,这里所谓的“雕青”也就是指身上刻画的痕迹。
汉朝时期还流行一种“髡刑”,就是在头上刮去一块头发(类似于现在的男性剃发),用来处罚犯人的一种刑罚。汉文帝的弟弟刘淮南因为犯了错,就被“髡”了头发作为惩罚。这似乎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的非洲部落的传统发型。 而“五尺为步,一步约合13.14厘米”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常识性错误,那就是把“步”理解成了长度单位。其实,古代的步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步,而是古罗马时期的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