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储备如何消肿?
为什么要“消肿”,是因为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s) 是一种动态概念。 因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性与日俱增,一国的国际收支随时可能因其他原因(如跨国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交易需要)而对另一国产生逆差或顺差。一国国际储备的规模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随国际收支变动而变动的动态指标。 但中国目前的国际储备是多了还是少了呢?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我国国际储备余额从2014年9月的3.67万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9月底的4.37万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末,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到4.86万亿美元。 但是,如果考察更为完整的三类储备资产(官方储备、金融资产和商品资产)规模的话,情况就并非这么乐观了。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的三大类储备资产中,只有2.13万亿美元的官方储备余额,比2014年末减少257亿美元;而另外两大类储备资产——金融资产和商品资产则分别高达2.15万亿和1.48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末分别增加4803亿和7784亿元。
这意味着,在各类别储备资产中,官方储备余额占比较小,金融资产和商品资产的增幅明显。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们的国际储备主要组成部分的官方储备余额反而减少了? 而另外两部分却大幅增加?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非居民头寸管理下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顺差变化。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8978.4亿元,其中产业部门贡献的顺差额约为1.14万亿元。资本与金融账户方面,一季度实现了90亿美元的净流入,二季度转为净流出294.4亿美元,但到了三季度又恢复到净流入212.3亿美元。 如果继续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恐怕到年底,我们的国际储备不但不会“消肿”反而会进一步“肿胀”。这显然是不太正常的。
我估计外汇局接下来会陆续出台相应举措,比如进一步加强跨境资金管控,抑制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冲动等,以保证我国国际储备规模在一个合理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