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五行属于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刚开始接触易学的时候也曾经困惑过,现在将一些自己的看法总结分享如下,欢迎指正和补充! 什么是“五行” 五行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后周易发展到汉代,出现了“阴阳五行说” (《黄帝内经》、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派等等),将“五行”重新阐释为: “五行:一阴,二阳,三阴,四阳,五阴;木、火、土、金、水。” 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已经具有了后世“五行”的性质,而且这种理论完全被神学了。 到了唐代,李淳风等人编撰的《周易》注疏中首次将“五行”与“八卦”联系了起来。
“五行”又有了新的定义: “五行者,谓木、火、土、金、水也,天有五行,分阴阳以成四时。一阴含五阳,六气十二候,周而复始。木盛而火炽,火炽则土燥,土燥而金坚,金坚而水寒。此五行相传相生之道也。” 这里把“五行”与天象直接关联了起来,而且还引入了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李淳风还提出了“纳甲”的理论,认为“乾道成男”,阳气充盛之时,“龙德居中而行”,此时“木火相承而金生水,金水相涵而木火长明”,所以人应该效法这一自然现象,在“阳极生阴”之时,“潜龙勿用”;在“阴盛阳虚”之季,“见龙在田”,努力追求阴阳平衡,万物生长。 宋代,朱熹著《周易本义》,首次系统构建了“太极图”“两仪四象图”,明确阐述了“阴阳消长”的道理并首倡“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月盈则亏”的说法。
明代,王廷相著《雅述》,第一次引用了《易传》中的“动静有常,方圆有度”,全面论述了“刚柔”、“动静”、“缓急”、“高低”、“出入”等等,具体诠释了《易经》中所言“刚柔”、“动静”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阴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阴阳。 什么是“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即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尚书·洪范》中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的五行相生即是水滋润下方,使火变炎热,火的温度使土干燥成了地面,土壤养育了植物,植物净化了空气,增加了水的密度,形成了雨露,滋润了大地,如此循环往复。
什么是“五行相克” 五行的相克指的是五行之中的一行对另一个行进行抑制、压制的关系。 《尚书·洪范》中说: “五行为:一曰水,二曰火... 水曰润下,火曰炎阳,木曰曲直,金曰从格,土爰稼穑。润下作酸,炎上作苦,曲直作葱,从革作辛,稼穑作辛。” 这里的五行相克即是说水向下流,灭火的作用,火旺可烧烤金属使其熔化,金属冷却后又形成刀斧,伐木的工具,使得草木凋零,草木的枯萎又减少了土壤的水份,水土不足又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如此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