雳五行属什么?
《说文》有曰:“雳,雨始降也”,可见其本义指降雨开始。《礼记·月令》中有“孟秋之月,雨水及下;仲夏之日,雷电不鸣,阴阳隔胀。”注云:“雷始生,蛰虫振羽,草木萌动。” 清人段玉裁注《说文》“雳”字条曰:“今人谓阴云而起电为雳,盖古今语也。古谓之‘’,今谓之’。”说明古人所说的“雳”就是今天的“闪电”,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所以,“雳”的本义即“闪电”,属象形字。
那么为什么“雳”要造作“雨开始的含义呢?其实这仍然与“雳”的本义有关。因为天空中先有闪电,然后才会有雨降落——“闪电”和“降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所以古人用“闪电”的形象来表示“下雨了”。不过这里的“下雨了”是动词,而“闪电”仍然是名词。 “炳”的字形演变过程如下: 从“炳”的字大多由“火”“日”组成,所以“炳”的本义指的是“明亮而闪耀”,如“炳烛”、“炳烺”(同“炳郎”)。
又因“火”与“日”都代表着太阳的热力和光芒,所以“炳”的引申义又有“光明”“显著”等。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恩泽炳曜”。 “炳”由本义到引申义,大部分字都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故多用于人文学科。只有极个别的字用于自然科学——这些字大多是“炳”的异体字或通假字。
根据《说文》解释,“雳”字音同“立”且从“日”(太阳)而作形声结构,其偏旁是表示声音的“讠”,所以读音为li6。 《康熙字典》里认为“雳”读li5阳平调;但现代汉语字典上却标注了li4去声调;也有读音li3的……各种不同说法都有。
那么现在普通话的“雳”字是什么读音呢? 根据网上搜索到的资料,普通话“雳”字共有7个读音,分别为li1、li2、li3、li4、li5、li6、lei2,其中li4和li5是最通用的两个读音。 “雳”字的字形演变如下: 从甲骨文字形上看,“雳”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面部分是个会意字,下部是一个“示”字头加一个“口”的字形的合体字,二者组合而成“霹”字。 这个下部的“示”字头加“口”的结构,与“只”或者“示”有关联,比如古代的“祇”——它的上半部就是由“示”加“口”组成。这个字在古文字中写作“礻+口”或“礻+示”。 再来看看关于“示”字的金文和小篆字形的变化吧: 由此可知,“示”的上半部分的“示”头是由两个小“示”重合而成的。 这个“雳”字最早可能像现在的字形一样是由这两个重叠的“示”字头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