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酷明星弹幕是真的吗?
泻药 不是,这些评论全是假的。 先给出结论,我通过一些技巧和策略,在30分钟内刷了超过15w条评论(每条评论间隔时间不到一秒钟),成功把某视频下的热评前十全部刷光了。 当然这都是犯法的,所以不要效仿,否则后果自负(。ò ∀ ó。) 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是违法的——因为用户上传到哔哩哔哩的视频属于网络原创作品,用户发布评论的行为又属于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为,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及其财产权。
其次,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是恶意的——当某个视频的评论区被大量无意义、无关联性的评论所淹没时,该视频的作者就无法有效了解观众的反馈;而观众也会被大量无用信息所困扰,从而失去耐心离开。这就是恶意。 最后,说明这么做为什么可行——虽然每个用户名只能发布一条评论,但在视频中插入一段代码就可以实现批量评论,并且很难被发现。另外,由于部分网站对评论内容的限制,还可以使用字库、繁简转换等方式来规避一部分检测。
我在2018年9月27日进行了尝试,使用了b站的一个旧番《幸运星》的第7话,由于这一集的弹幕从“有毒”变成了“没毒”再变成“有毒”再变回“没毒”,所以应该可以肯定刷的是弹幕而不是水印。为了避雷,我还特地检查了视频内容没有广告和水军。 在尝试之前,我先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b站对于弹幕是有一定管控能力的,因此我的计划是先大量注册账号,用脚本进行批量发帖,如果有一个账号被封就换下一个账号。 为了保证能够实时观察到评论情况并适时调整方案,我还在网站上编写了一个简单的小程序来实现自动监控。
最终,我成功地在30分钟内刷了超过15w条弹幕,并把前几条评论都刷成了自己的水印。不过没多久就被举报下架了,我也被封号一天。但为时已晚,我想请君自便。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弹幕也是。与单向度的“剧抛式弹幕”不同,明星弹幕后台操作痕迹很重,往往反复刷屏,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一些“弹幕控评”已形成一条利益链,背后有专门运作的写手、代刷和机器人。
利用弹幕“洗脑”用户,侵犯了用户的选择权,还涉嫌不正当竞争。治理“弹幕控评”需要多方发力,平台要压实主体责任,用户可以通过举报协助平台治理,监管机构则应加强技术监测和处罚力度。
弹幕是网民在网络观看视频时,自行在视频上标注、发布文字评论,弹映在视频画面上,犹如一行行文字在视频上“飞行”一样,网友称其为“弹幕”。弹幕因其即时性和群体性,已成为互联网新型舆论场之一。如2020年间,某视频平台10次入选微博年度热搜话题,弹幕热度与站外搜索量、新闻关注度正相关。
弹幕最初以“剧抛式”为主,弹幕的发送者发完就走,互不相扰,如“前方高能!”“请自动过滤!”等,这类弹幕主要为个人情感表达,大多与平台、视频制作者无关。如今,弹幕被幕后人员所控制,大量刷屏,形成“控评”弹幕,如2020年10月,有网友在豆瓣、微博称某视频平台弹幕存在疑似“注水”问题,其中一条被质疑刷出来的弹幕阅读量高达4.9亿次。
“弹幕控评”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弹幕的“控评”,并非法律术语,而是网络流行词,指幕后人员利用弹幕“洗脑”他人,强行“控制”评论区的讨论方向。
弹幕“控评”的组织者,在网络中被称为“公关传媒”,指幕后组织者利用公关传媒机构,通过在视频平台中刷弹幕的方式,达到为明星“控评”的目的。弹幕“控评”是“公关传媒”的常用手段。
弹幕的“控评”存在两种方式,一是幕后团队控制一定量的个人账号,雇佣水军和“粉丝”在平台中发送弹幕,“粉丝”收到幕后人员的指示即按要求发送弹幕至视频下。如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中,大量网友在2020年10月发帖称,“‘优酷的弹幕都是假的’‘弹幕太假了’‘被公关了’”,在上述网友所搜集的部分证据中,有同一用户在短时间内给不同视频发送同一条弹幕的内容。二是对弹幕进行技术处理,如通过延时控制同一内容的弹幕持续出现很久,或自动回复等。如网友对弹幕“控评”的质疑中,某些视频的弹幕会在视频更新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出现,或部分弹幕为机器人所发等。
“弹幕控评”的运作机制分析
弹幕“控评”背后,存在一条代刷弹幕产业链。产业链上包括提供视频播放服务的视频平台、提供代刷服务的“公关传媒”、从事代刷工作的“粉丝”、发布代刷广告的平台、进行代刷搜索和比对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