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利息提高了吗?

姜涛姜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近几个月来,由于经济持续过冷以及资金面持续偏紧,央行决定调整利率。4次降息之后,中国终于进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加息周期。

12月29日,中国从近3年最低的0.56%,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0.72%,12月21日,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4.3%上调到4.86%,这是2000年以来的新高。同时,12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849.6亿元,同比少减3.6亿元,环比少减1741.8亿元。根据历史规律,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之后,一般存款基准利率就会跟涨。

事实上,自从开启“宽松”模式后,中国金融体系的运动轨迹一直不受控。先是2008年中美酝酿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中国版“四万亿”计划让本已严重的通胀雪上加霜;后是2012年应对“钱荒”之际,以降息和放松监管来刺激投资;到了2014年,金融去杠杆进程受阻,政策层面突然宣布“降准”;2015年上半年股灾之后,实施“量化宽松”;去年年初,推行“降准”;下半年,实施“普惠”;2016年以来,债市大幅波动,实施“救市”。

每轮经济周期,金融领域的政策都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但“宽松”时间过长,容易诱发“泡沫”。当经济失去动力,“宽松”变得无以为继,政策转变已然势不可挡。

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就意识到“货币泡沫”。10月份,《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文章《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关于十九届三中全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说明》,其中要求:“要健全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对重点金融领域和市场的监测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12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沪生表示,要“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国已经意识到,即使没有重大危机的发生,全球性“宽松”必然会产生全球性“泡沫”,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发展,更会显著加剧国内的社会分化。

近一年来,“中国版QE”的传言一直没有停止,但QE是一把“双刃剑”,超量货币释放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后遗症。2015至2016年间,中国接连推出两批次8000亿元、6000亿元资本金注入计划,但注入的8000亿元并未产生提振效果,反而让市场产生了严重的“脱实向虚”倾向。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12月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紧布置2017年的工作,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