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股份有日本股份吗?
以前有,现在已经没有了。 1946年,日军战败,在青日侨除部分军政人员外,其余皆集中于青岛,由盟国管制。此时日资金融机构和工矿企业多已停业,仅存者均面临严重困难。当时国民党政府鉴于“对日经济合作”有利于收复失地、安定海外华侨人心的作用,决定借重原在日本的华人资本家,以“经济合作”的名义,将一些日资企业和部门收归国有或由国家控股经营。于是,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多方活动,通过所谓“清理”、“接收”,将3家日本人办的银行及3家公司收入市政府名下。 这就是国民党的“假接收”。它根本没有考虑这些被他们所谓的“接收”的企业怎么重新启动和发展的问题,仅仅把这些人看作是敛财的工具而已。
194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方案。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急剧恶化。在此情况下,日本人开办的商业银行和国营工厂都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为了摆脱困境,市政府指使各有关方面,逼迫各家日资企业大量提存现金,购买公债,并向市政府指定的单位提供贷款;同时,市财政金融局还对日资企业及中日合资企业规定的税项进行整顿,增加征收名目繁多的捐税。这一系列的“整顿”措施,使日资企业的资金更趋紧张。 为了挽回损失,日本人不得不将刚刚从国民党政府那里讨回来的三家银行再卖给中国人。这次交易双方定下的价格只是象征性地给150万日元(折合当时的2万美元),而这家银行的资产在当时至少值800万元(折合现在的1亿美元以上)。当然这笔买卖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亏本卖笑——钱没赚到反而又搭进去不少钱。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划归中国版图,国民党迁台,留青日侨的数量大大减少,日本投资的工业也日渐萎缩,到了60年代几乎完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