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财童子是什么生肖?
“散财童子”这个典故出自《古今书刻全集》,说的是明代成祖朱棣篡位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得国正道,命人编撰《永乐大典》,收集自古以来的重要文籍,加以校订刊印,作为天下子民的共享财富。 据记载,这部总汇历代重要典籍的《永乐大典》初版共有二万三千多册,收录书籍七千多种,相当于今天的百度全库了。不过这本书可没那么容易找到,因为它的扉页题写得是“翰林学士监修《永乐大典》”,而实际上,这些书都是由当时的翰林们在南京府学、北京国子监等处分抄的。
到了嘉靖年间,有人想重新刊印这部巨著以广流传,于是就请来了当时有名的文人李开先作序,并派人将序稿送至北京。不料,这位负责送序的人却是个贪婪之徒,他得知这一部书价值不菲(光铜板就花了五六万两白银),于是暗中打起了主意。 当他在路上逗留时,便派手下人将原稿用火烧掉,自己则根据记忆仿照原文重写了一遍,等到回京后交差时,将伪稿糊弄了李开先,还顺利获得了印刷授权。 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李开先竟然在序中写了这样的话:“……因念向携此册者,自言家住金陵,今思其应在京师耳!盖其手误也……” 原来,李开先在文中假定这部书中某篇文献的原件是自己从南京带出来的,但经他仔细想来,这位“翰林学士”应该是在北平,因为此人住在金陵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该文献的副本自己在去年刚刚看过,不可能今年就到了北平。这明显是一篇伪造的文章。
李开先这话明摆着是在嘲讽这位“翰林学士”是个冒牌货,连自己的籍贯都搞错了。 这个人被当众揭穿,名声扫地,真不知他是如何下台的。 而《永乐大典》后来的命运也并不比这位“翰林学士”好多少。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为了阿谀奉承皇太孙朱由校(即后来的熹宗皇帝),特意安排阉党人员到永乐宫中盗取《永乐大典》,然后将这些古籍印制成书,送给太孙作为收买人心的礼物。
没想到这位太孙不但不觉得这些书是有价值的宝贝,反而认为这些书太多,自己无法全部阅览,将其赠予大臣韩爌作为私藏,任由太监们将未用的文稿带回紫禁城。 就这样,一部珍贵的史料集成了太监们的“私人财产”。
清朝入关后,又由于顺治帝十分喜欢这个“家传之宝”,所以这些图书又成了皇帝私人的东西。 直到雍正元年,才将《永乐大典》收入内府,正式成为皇家藏书。 但是,雍正爷当年从内廷图书馆找出的这部《永乐大典》已经残缺不全,据说当时所缺的文字约有三分之一之多。
及至乾隆年间,又有一些散失的《永乐大典》被人献出,于是朝廷令翰林院学士傅恒等人将残缺的文字补全。不过,这些人补写的文字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补的呢?据说是按照“语涉秽亵者删去,文涉俚诞者改易”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有对皇帝不敬或语言污秽的字句,一律删除或者更改。这么一来,原本一部完整的作品就变成了四部断简残篇了。 所以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永乐大典》都是些断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