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牛怎么死的?
牛,在十二属相中,排行老二。 民间有“老鼠爱大米”,“狗不嫌家贫”的俗语,用来形容鼠、狗这两个生肖的忠诚。其实,牛也具有一样的品质。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牛的赞扬之辞不少。《汉书·食货志》载:“农工商贾,率依其力,各从其欲。”“故耕耨者有时,商贩有所择。”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赞道:“蚕雌去国,迁延十洲……老羝行酒,肥彘执爨。”这些记载和赞扬虽不乏客观,但总不如牛那么全面——既勤劳又老实。 牛是典型的家畜。人们养它,主要用于耕种和拉车。中国最早的牛,与现在基本一致。至迟在商代,牛就已成为祭祀的重要对象。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牛的记载,如“贞,牛(用作祭祀);贞,牛(用作宴会)。”(《甲骨卜辞集释》)《礼记·曲礼下》载:“凡祭祀,共割牢俎,孝子捧盘,进献于尊所。”这里的“牢”,指祭祀用的公牛。从甲骨文的字形看,“牢”字像把大角牛角固定在木架上。可见,用牛作祭品,是商周时代最重要的祭品之一。 由于牛能耕地拉车,又十分勤劳,所以深受人类喜爱。但在神话传说中,牛却是灾难和死亡的代表。
最早出现的牛魔王,是在印度佛教传说里。据说是凶残的食人怪物,长得人面兽身。后来,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了水神共工氏,传说他因为争位失败,发怒撞断了不周山,造成天地不通,人间遭难。这个水神共工氏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牛的外形——“触断天柱,淫溢陂池”(《淮南子·原道训》),变成了身上长着眼睛的牛妖。
到明清时代,牛妖的恶名已经家喻户晓。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撰了我国最早的妖怪词典——《智囊补》,书中辑录了大量的“牛鬼蛇神”的故事,可见当时人们对牛妖的恐惧。清代小说《封神演义》写姜子牙封诸神时,把守司天门的杨戬封为二郎真君,而“二郎神”的名号也由此而来。这本书中的“二郎神”,仍然是一头长着长长犄角的牛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