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什么命好?
“五行”之说,最早见于东汉张衡创作的《灵宪》,其云:“水德之代,火德受符”“木德继矣”“金德施而土德存”“五德流转,周而复始”。这里虽然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但并没有明确的方位指向和生克关系。 至于方位指向和生克关系,首次出现在晋代王弼所作的注解中。他是这样解释《乾·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一句中的“天”和“地”的: 天者,阴阳之象,五行之父;地者,阴阳之舍,五行之母。……乾坤者,阴阳之主宰,万物之父母也。
由此“天地”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上为天(阳),下为地(阴),东方为木(阳),西方为金(阳),南方为火(阳),北方为水(阳),中间为土(阳)。这就是现在常用的“五行”的说法了。 而后,这种观点得到广泛流传并被加以详细阐述。如唐代李淳风所著的《乙巳占》对“五行”之说的解释就很有代表性: 木居东方而主人阳气,金居西方而主阴气。水居北方而主润下,火居南方而主炎上,土居中央而主稼穑。此五行之气,行乎天地之间者也。 还有“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等说法。这些说法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这种看法也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形成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 在中医里,五色与五味、五方与五脏、五季与五志等等都被赋予了五行属性,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你的脸色发青,可能是肝火太盛了”“您这脾虚土虚啊,该补一补了”“最近心事重重的,火气太大了”“你这肾气不足啊,得补一补啊”。
事实上,我们日常所说的“补肾”,在中医理论里其实应称为“补肾阳”或“滋肾阴”,因为肾既主藏精又主水。如果仅仅是补肾的话,那是行不通的。 当然,作为朴素哲学的五行学说,其内容远不止如此。比如古人用五行配属四时四季,用五行配属五时(辰),用五行配属五方等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被广泛应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