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字五行属什么的?
1.“朔”的拼音是shuò,本义为农历每月初一。引申为:(一)指北方; 如《孟子·尽心下》:“北面而事之,谓孔子,不知其人,视其背乎!” (二)开始,开端; 如晋代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光焰张赫,云雷奋迅,应图受纪,顺朔参分。”唐代杜甫《北征》诗:“晨钟云外涌,仙鹤树上行。”宋代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二:“天公何止惜春色,犹恨人群犯雾霄。”清代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上:“元遗山咏雪诗‘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本用韦苏州‘初惊河汉落,半已浮云收’意而反用之,可谓巧于用事者矣。” (三)指农历每月初一; 如南朝梁代沈约《宋书·符瑞志下》:“朔旦冬至,则阴气萌而阳起于虚。”明代刘基《郁离子·千里马》:“月馀而朔,客发马蹄绝尘去。”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至朔望,始一归宁。”
2.“朔”也可以理解为“朔方”中的朔。 “朔方”在古文中常代表中国或中原地区。因我国古代习惯把北极星所在方称为“北辰”、“中天”等;又因为古代天文仪器“浑仪”可测出北极与赤道的距离,因此古人常用北极表示国家的中心。《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唐代陈子昂《感遇》诗之一:“京华游宦子,素世苦飘蓬。”清代黄遵宪《人境庐杂诗》之三:“我生托朔方,十载学战阵。读书虽未成,文字可立本。” 总之,作为名词时的“朔”有如下含义: 一指北方; 二指开始;开端; 三指农历每月初一; 四泛指一月的第一天。
3.“朔”还读suō。 本义同“朔”,即每月的初一。特指农历初一。 如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凡阴历之日必逢朔,故曰朔晦;……若夏正之节则非朔也。” 此外还有另一读音sù,通假字,同“粟”、“愫”。 ① 通“粟”。谷子,小米。一般泛指粮食谷物。 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第三十六》:“秋谷冬朔,春穗夏熟。” ②通“愫”。真情实意。 如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语不惊人死不休,谁知字字是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