炻指什么生肖?
“炻”字出现在第541期《十二生肖总动员》之《寅虎卯兔》中,是影片中的反派角色,玉面狐狸所变,原型为兔子。 “炻”字的含义与“烧”相近,而“烧”的本义就是火烧,因此可理解为被火烧,由此引出“灼”和“炙”的意思。 《汉字解谜》中解释道:“从火,者声,本义是被火烧。”又引申出“烤”“炙”等字。
“炙”有烤肉、灸治之意;“灼”则多指光亮、火热、烫。二者皆有“热”之意。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言,“八月剥枣,九月舂米。十月获稻,九月致稷。”其中“致稷”的“致”是指获取的意思,而“稷”是一种杂粮,此处泛指粮食作物,在农历九月份成熟采摘。
古时,人们用石斧砍伐木材,并用石刀切割成块,再搭建起架子来烘烤制作面包(发酵后的谷物放在高温下烘焙而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不停的翻动面团,使其均匀受热,这就引出了“翻”字。 而最终的面团经过烘烤,水分蒸发留下坚实的颗粒,就得到了“粉”。
“焙”指的是用火加热让食物干燥或熟制。如“焙干”,就是用微火把蔬菜里的水分蒸干。
《说文解字》上说:“炻,彘也。彘,豕也。猪的别称。按字面意思,彘字与猪字相通,泛指猪。彘的本义为音似猪叫的“豬”。彘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很形象的象形文字,表示的动物就是猪:肥头大耳,小眼短尾。”
金文的彘字,在甲骨文基础上作了简省,其形依然像小眼大耳之猪。彘的字形虽在金属上得到保留,但在竹简上却变形的厉害,像小口、大耳、竖尾的“之”,再加一个表示豕旁的“亥”。小篆的彘字,虽是由金文的彘字演化而来,却跟前面说到的甲骨文、金文的彘字大相径庭,它字形中的豕旁被简省到只剩下“亥”旁,在“亥”旁右面,由原甲骨文中表示猪耳朵的笔画,演变为表示耳朵的“而”旁,而在“亥”、‘而”两形之间,加上了一个“止”旁,使彘字的本义显得扑朔迷离。其实,这里的止,也就是足的意思。而这个足也就是猪足,表示的就是站着的猪。
在楷书(即真书、正书)中,彘字,由小篆的彘字演变而成,字形中由豕、止两字合成的亥字继续得到保留,而在亥字上面的而字却由表示口字的口字代替,并省略掉口字的内框,使字形跟猪似乎完全挂不上钩了!
在十二生肖中,猪被称为亥,亥为干支之一。古时候的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而成的,其中地支是用十二个字来表示的,这十二个字就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中除申与猴相通外,其余的十一字中,有十二生肖中的动物:鼠、 牛、虎、兔、龙、蛇、马、羊、鸡(雉)、狗、猪,这十二个字正好与十二生肖相对应,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包括羊与雉)、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亥被用作猪的代称时,既可作为词根参与构形,如亥豕、亥豕鲁鱼,亦可作为独立词存在,用作十二地支,如亥正、亥时。在十二生肖中,为什么猪有时被称为猪,而有时却叫亥呢?这是因为,在造字年代,我国的汉字还不丰富,于是人们就利用有限的字形,给一些常见的和不常见的生物“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