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奇才却少重用?

伊淡伊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这个问题有普遍性,也不只发生在当代中国。 比如,三国时期就有“卧龙”诸葛孔明,但是除了他外,蜀汉还有什么知名的能人志士吗?张飞的武力在五虎上将中排行第二,那关羽和张飞的手下有什么知名人才吗?貌似也找不出几个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些有能力的都在当权派眼里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早就被干掉了。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魏延本人已经被猜忌了;陈寿评价姜维说,姜维有才略,百姓皆怀其德。但除了姜维本身在蜀汉政权中也没有多少党羽。 杨仪从诸葛亮去世后,就开始抱怨,说丞相虽然去世,但还有我和杨仪在。后来听到姜维胜了,才高兴地说,丞相就算白死了!原来我等全是替丞相白白死的!这话听着好生生的一个人怎么忽然就疯起来了。为什么杨仪会说这种话呢?因为他已经感觉到了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收拾(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就被贬了)所以心里不平衡嘛! 类似的,东吴的周瑜年轻的时候跟孙坚一起打天下,功劳不比太史慈小。可是孙权即位后,周瑜就觉得自己的位置不稳了,生怕被别人夺走了风头,因而对孙权的态度越来越傲慢,终于惹怒孙权,差点被处置。

总而言之呢,这些有才华的人之所以不能被重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处在了一个被猜忌的环境里。而一个有才能的人要是处在一种不被重用的环境里,你说他会是什么态度呢?要么像周瑜那样由愤愤不平到自暴自弃,要么像杨仪那样由怨天尤人到神经质。 总之不会是踏实勤恳、兢兢业业地搞建设吧。

郦芳洁郦芳洁优质答主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除了硬实力之外,还包括软实力。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与使用,正是决定一个国家与民族兴衰存亡的软实力。中国是“举贤选能”的发源地,中国古典文化里,存有丰富的有关“贤”与“能”的思想。比如,关于“贤”与“能”,《论语•为政》中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尚书·艺文志》的“为人择官”,而《荀子·致士》主张的则是“论德而定能够”。从这些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管理文化对于国家与社会对于人才的尊重与重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刻,还是在盛世太平的年月,我们都能看到“贤”与“能”的人挺身而出,以个人之力肩负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比如,忧心忡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救亡图存“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的秋瑾,为国流血“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等等。他们的杰出精神,不仅在当时影响到众多的人,而且一直流传,成为“仁、义、智、信”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珍宝。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经过数千年不断的民族融合,其人口基数与文化基因一直源源不断为国家与民族培养与输出“人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有雄才大略、善用人才的贤君,有胸怀天下的纵横捭阖之士,有治世能臣,有文治武功的将军,还有思想家与术士等等。再如,中国现代的优秀科学家与发明创造者、中国工程与社会管理者,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声名显赫的中国影视明星与歌星的不胜枚举,还有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里具有杰出成就与影响的艺术大师,如国画大师张大千、山水国画大师李可染、漫画大师丰子恺、中国现代“画仙”徐悲鸿、中国现代“画怪”黄永玉,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等。

诚然,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存在对于人才的使用与教育管理方面的不足。比如缺乏对于人才的思想教育、缺乏人文关怀,以及用人不当与人才使用不当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地阻碍了人才使用效能的最大化,不利于国家与民族的持续发展,影响了那些尚未被社会所发现与使用的“贤”与“能”的人生价值的实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