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会发生通胀吗?

艾虞昕艾虞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013年初,我曾在微博上和网友们就“物价上涨”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 当时,我就坚定地认为,中国的CPI必定会大幅攀升到5%以上(后来果然在2月份达到了5.4%的峰值);

当时的论据如下: 第一,中国的GDP增速已经降至7.8%,并且还在不断下降,预计2013年全年会在7%左右。 第二,美国的CPI已经是负值,-0.6%(2012年12月)。 第三,欧美的CPI都在零附近,日本的CPI是-0.9%(2012年11月)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商品的价格会由于欧美日需求疲弱而处于下行通道之中,进口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也会由于各国央行注入的流动性枯竭而下跌。这样,输入型通胀就会成为中国CPI上升的主要推动力。

第四,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经逼近零增长,甚至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中国的总需求增速必然会逐渐下降。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都很大,尤其是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几乎都没有使用,降息降准仍有充足空间。这就意味着流动性将呈溢出效应,流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个行业。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是无法遏制、也无法被掩盖的。

当然,后来的实际情况远比预测的要复杂得多——房地产行业的超预期发展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让中国顺利度过了“黄金期”,没有出现严重的通涨。不过,我仍然坚持之前的观点,只是需要调整参数: 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被抑制住了而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依赖于投资(主要是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现在国外的供给能力下降,再加上产能过剩,国内投资需求旺盛,使得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依然巨大。

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虽然大幅下滑,但仍然是正数,加上人民币升值潜力有限,贸易战又阴云密布,未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其次,我国目前仍然有较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来刺激经济。2013年下半年,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土地招拍挂新政,稳增长的意图非常明显。随着新经济的亮点缺失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政策利率下行的空间也仍存在。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依然是推高物价水平的重大隐患。

从需求角度来看,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城镇化进程正在缓慢进行,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升,投资需求则具有很大的扩张潜能。只要能够稳住外贸,保证充足的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就可能再次袭来。 最后,通货膨胀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都会对物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在资源和金融领域的对外依存度都已经很高,外部环境的恶化很可能迫使中国政府采用更激进的干预手段来稳定物价---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对于老百姓来说,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的同时,也要承担通胀的风险。这是改革和发展的代价。

庾媛梁庾媛梁优质答主

目前通货膨胀主要是输入型通胀,而我国是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对于初级产品涨价可能的传导,国家可以通过储备投放等调节机制,加之国内矿产开发等,使得涨价的影响大为减弱或者延后。

总体而言,我国具有很强的抵御输入型通胀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发生通胀的概率较低。而且,从需求侧而言,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国内总需求有收缩之势,物价上涨空间不大。

有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具有很强的自我强化能力,一旦形成,就很难快速扭转,对此应提前防范,未雨绸缪,要防止物价螺旋式上涨的开启。因为,只要通胀压力凸显,那么,稳增长的政策空间就被压缩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