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生肖为什么没有龙?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有过类似疑问,查阅了很多资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先给出答案,因为古人把一些想象中的动物给删了(比如鱼龙),所以生肖龙就凭空消失了。至于原因嘛也很感人:为了凑足十二个属相以应和年份。 具体细节是这样的→_→古代中国实行干支纪年法,这种纪年方法的特点就是把天干与地支单独使用、循环往复、不断排列组合。用现代科学一点的话解释就是:把60组不同时段的甲子、乙丑……排列出来,每一组都代表一年,这样算下来,一个周期刚好是60年!
而每一个周期又分为五个阶段,在古书籍中这三个阶段分别被标注为“初”、“仲”、“季”。这五个阶段的名称还有初一、初二……十五、十六……(是不是很奇怪,怎么是从一而不是从五?那是因为古人从“子”开始计数,一天的时间恰好是一个阴阳合历的周天,初一正是太阳出现在正东的时刻,十五正好是太阳出现在正南的时刻,如此反复。)
每个阶段包含六个农历月,也包含六个节气。于是二十四节气就被分为六组,每组两个节气,被称为“双数节气”或“大小寒”。而每组的第一个节气被标记为“立”,最后一个节气被标为“末”,中间的那个叫做“中”。(是不是很有创意?难怪能被选中当名字。)
根据以上的规则,每隔六年,节气就会被移到下一个阶段中去。而恰巧的是,在这个移动的过程中,春分或者秋分(这两个节气总是出现在阳历的九月十月间)会被赶到下一个阶段去,从而形成“闰月”。人们发现了这个规律之后,就在每年的正月建寅时,多加一个月作为“闰月”,放在夏历的十二月之后,这样一来,整个阴历年的天数有354天左右,而阳历年则变成了366天左右。
不过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加进来的这个月到底算阳历还是阴历呢?按照古书上的说法,应当算作阳历,因为它是单独存在的。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因为月份是最小的阳历单位了,它必然拥有某些阴历的特点 (因为要匹配月亮的运行) 。因此最后古人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来消除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把本来属于阳历的闰月放到下一循环里去,从而形成一个“隔年闰月”。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隔年闰月的月份该怎么计算呢?这里就要提到“值闰法”了。这种方法的意思就是如果某一个干支年内无闰月,那么下一次必定有闰月;反之,如果有闰月,那么下次就必须没有闰月。而这种规律被古人发现后,就用在了生肖上。(当然这里只考虑了阳历的因素,实际上古人还要考虑更大的周期。)
如果某一年的正月初一位于甲或己日,那么这一年就没有闰月;而如果某一年的正月初一位于乙或庚日,那么这一年就有闰月,而农历二月二日为惊蛰,三月三日为清明。而到了四月四日,由于干支轮回的缘故,公历日期将重新开始,而在农历中,四月四日恰好位于立夏日以后,因此这一天的公历日期将被永远记载下来,而在后面的闰年中重复四月四日的农历日期。
既然每个月底都要进行置闰调整,那每两个月就应该有一次“跳闰”现象了吧?还真有一本古代典籍这样记载着:“闰月十有九日,两弦影微缺;闰冬十一月,冬至在午。”说的就是“闰十月十九日,月亮将变得又细又弯;闰冬月十一月,冬至将出现在中午。”其实所谓的“跳闰”就是在十月、冬月、腊月这三个月份内发生闰月时,跳过该月份而不加注阳历年号,从而使阳历日期得以保持连续。
之所以没有龙是因为人们在推算的时候把想象里的动物给删除了…
十二生肖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关于它的形成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史学界一般认为在十二生肖还没有产生的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广泛地进行过动物的图腾崇拜了,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图腾崇拜已逐渐衰微或绝迹。古人为了生存、繁衍,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自身渴望生存、繁衍的愿望,图腾崇拜便是手段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图腾时代逐渐地发展演变到了早期的氏族公社阶段,一些动物图腾部族在不断地兼并一些小的氏族部落的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部落联盟。各个氏族部落的图腾是各不相同的,随着各个氏族部落的不断融合,原先各自独立的图腾已经不能继续使用,而新的图腾又未能及时地建立起来。在各氏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一种新的东西来将各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来满足他们继续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于是,“代表”每个原始部落的图腾动物被先后引入,而以十二地支为记时顺序的十二生肖应运而生了。通过新的氏族联盟和十二生肖的双重规范来达到巩固和维护联盟氏族内部的稳定,以完成保护氏族成员生存与繁衍的神圣责任。
持此观点的人士认为将图腾与十二地支相结合而产生的十二生肖最初主要被用来辨别各氏族联盟族属的,人们通过十二生肖来确定自己的亲疏关系、血缘关系。如果属相相同,则说明两人是同宗同族,禁止通婚;否则便可以通婚;如果属相相克,那么不仅禁止通婚,两者还必须时刻提防对方,避免发生冲突和战争。由此可见,在十二生肖产生的早期,生肖与人的血缘关系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生肖是人们血缘关系的象征物。因此,同一图腾的信仰者和亲属们,对于他们的生肖动物是绝对禁止捕杀的,否则就是对图腾的亵渎,就是对祖先和家族成员的不尊重,就会遭到氏族成员的诅咒甚至被处以死刑。另外,生肖文化与占卜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人们生下了孩子要瞧瞧属相是否冲撞了父母的属相。在古代的一些典籍里便记载了很多关于十二生肖与干支和五行生克关系以及如何避祸趋吉的内容。到了后来,十二生肖开始从动物的属相延伸到植物的属相、职业的属相。
十二生肖中没有龙,是因为最初的十二生肖系统中是不包含龙的,龙作为“四大神兽”之一,起初是地位独立的。因为龙代表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着中华子孙的性格品质和优秀美德,是吉祥福禄的象征。在封建社会人们是不可以随便以龙自比和使用龙的图案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是在战国时期秦汉以后形成的一种占卜术,主要用来进行占卜、星宿和动物记年。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和无数次的变化。由于历史的久远,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在《红楼梦》中,作者在为“十二金钗”命名时巧妙地将十二个女子的名字与十二生肖相关联,使全书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十二生肖中没有龙是因为龙在生肖产生之初是和十二辰(即十二地支)相配的,并不和十二生肖属相相配。直到后来,占卜和星宿的十二辰与以动物记年、纪月的十二生肖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发生混淆与冲突时,人们才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两者能够顺利地“和平共处”。于是人们便开始想方设法地去更换十二生肖系统中的属相,而将原来与十二辰相配的属相补充到十二生肖的系统中来。随着人们不断对生肖属相进行着调整与变换,属相龙也就慢慢被补充进入到十二生肖中来,同时与十二辰相配的事物相应地发生了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