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微笑结局好吗?
《浮士德》是德国著名诗人、思想家、评论家、美学家卡尔·古斯塔夫·玛利亚·艾米尼亚·冯·阿恩特(1787—1862年)的一部诗剧,其中融進了大量的神话、宗教、哲学等知识,刻画出了各种人物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和社会进步的评价,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文艺政策以及美学观。这部诗剧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是《魔鬼的邂逅》,第2部分是《天国的辉煌》,其中主要写了靡非斯托与浮士德的契约、浮士德的悲剧、以及他对美、善、光的追求,最后以浮士德的死、恶者的败北、以及天国的辉煌作为结束。
《浮士德》一书的内容和当时的欧洲社会密切相关,其中除了赞美理性的光辉和提倡科学生产力之外,也隐约表现出对宗教的背叛和质疑,以及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反映出一股追求民主和法的立场。浮士德一开始是充满了追求真理的求知欲以及真诚善良的心,但是由于面对了太多的不公平以及虚伪,让他陷入了悲剧的人生。其中不仅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显现出贪婪、残忍、凶狠的一面。他虽追求“真、善、美”,但是他终究是个人,因而无法摆脱“贪得无厌、虚荣心、欺骗”等人类的劣根性。艾米利亚对爱情执着,对理想坚毅,但她同样受到虚荣心的困扰,面对财主华尔特,她感受到自己门第的不堪,而对贫贱的浮士德顿生憎恶。在罪恶和虚伪的包围中,浮士德的人性被扭曲了。他最后虽然寻得真、善、美,但对于常人来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通过对浮士德一生的描述表明了作者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为理想和真理而奋斗,只要像浮士德那样一心向学术、为真理而奋斗,人们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但只有当它包含意义时,才能真正体现人生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反宗教迷信、反教条、追求科学和理性。要求人们打破传统观念,追求真理,要求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