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缸生肖什么?
“甲子”一词在古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子”字出现时大都作地支的“十干”“十二支”解,而“甲”字单独出现时多半是指“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只有《晋书·宣帝纪论》中有“孟夏昏旦,甲子昧爽,玄象变化,金声始奏”一句,这里的“甲子”似乎是指农历四月一日(其后的记载是“五日甲子,幽王崩)。不过该句中的“甲子”前已有“孟夏”字样,可见“甲子”应指闰四月朔日。
汉代以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文现象包括太阳东升西落,都是太阳运行引起的;汉文帝后,人们接受“盖天说”,即认为天似伞形,大地位于伞顶之下,而“甲子”就指这个“伞形天”的一个侧边发生日全食的现象。 “甲子”这个词出现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历限篇》中,书中将日月蚀和干支对应起来: 《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祀五帝”之礼,注曰“祀上帝,配之以四时之帝……立春祭东方青帝,立夏南方赤帝,立秋西方白帝,立冬北方黑帝,春分秋分秋分冬至夏至各祭中央黄帝。”这五种颜色其实反映的是五行学说,青、红、黄、白、黑的五色代表木、火、土、金、水,中央黄色被认为是最完美的颜色,所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冬至都祭祀黄帝。
由于十天干中“甲”与“乙”相邻且代表春天来临,故“甲子”又指立春,“乙丑”则是惊蛰。
随着二十四节气建立的完善,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也逐渐完备。现在我国使用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这种历法下每个月都有阴历和阳历的日子,这些日期用中文表达时一般采用“廿(niàn)”“卅(sà)”“初”“末”等词表示,“甲子”仍然指的是正月朔日。至于那些没有特定指代的“甲子”“乙丑”……则分别被称为上旬、中旬、下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