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解决高储蓄?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敏感了,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的储蓄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了! 先看官方数据,2016年全社会存款余额为227.59万亿(央行数据),家庭部门储蓄率为48%。到2018年末,这一数字分别为235.6万亿元和46.8%,两年时间只增长了8.01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约4000亿元。 再看大家喜闻乐见的M2和GDP的数据。通常我们把M2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做一个对比,如果二者差距过大,说明流动性过剩(或称资金供给太多);反之,则说明流动性紧缺。2016年全年,M2的增幅是9.4%,而GDP的增幅只有6.7%,这说明我国当时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过剩,也就是传说中的“钱荒”。但到了2018年,二者的差距明显收窄至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钱荒”早已不复存在了。
当然,社会融资总需求变大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债务的不断累积,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只能对外借债或者提高税收比重以弥补融资缺口(前者会增加居民负担,后者会抑制消费,二者都难以长久)。所以,未来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可能都要承担更高的借贷成本。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了负利率时代——美联储把基准利率调整为负值,日本央行把无限量宽松进行到底,欧洲央行直接把债券购买作为量化宽松的标配……而我们国家在刚刚进入正利率时代不久,估计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宏观杠杆率还将继续上升,企业、政府和居民的负债率还有加大空间。 而这些负债最终都会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推高银行的资产规模。银行是一个讲究杠杆率的金融企业,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大致相当,而不良贷款率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市场的不良率预期上升,对银行的影响是不利的。现在整个银行业面临着利润下滑的压力(营收增长主要是靠规模扩张,而现在贷款增速下降,导致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同时,监管要求提高拨备覆盖率,压缩利润空间)以及信用风险(主要是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上升的可能,未来发展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