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是什么时候有的?
“生肖”的概念最早出自古代中国南方的苗族、瑶族先民,是他们通过文字记载传承下来的。《墨子·五蠹》中有言:“故苗人之迷信,古之说也;敬鸡曰‘雄’,尊犬曰‘傩’,而巫事用之。” 这里的“苗人”,实际上就是汉文史料中的“蛮人”“苗蛮”或“南蛮子”,指代的是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族群,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苗族和瑶族。而“迷信”一词的含义也颇有意思,它指的是对“太岁”的崇拜,这实际上是古代的“星象”文化。
“太岁”原指土星,但在汉代被指代一种奇怪的疾病——病人常常在夜间突然发病,感觉头部重重地受到击打,天旋地转,随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这种病来得快去得也快,病人大多可以苏醒,但常会有短暂的遗忘。医学家认为是“五脏不和”“阴阳失调”“营血热郁”所致。 不过,古人已经意识到这种疾病与土星的运行有关联,东汉王充所著《论衡·难岁篇》中就提到:“土星在午,夏至前后,人病者众……今病虽少差,未复旧弱。其星居午,渐就北行,至秋分而后,病者复众。人患此病,每至复发,辄如昏醉,不能自知。”
“星象”不仅影响了古人的宗教信仰(即对“太岁”的崇拜),而且还引发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治病的渴望。在这种社会心态下,各种药方和治病的方法纷纷出炉。其中有些确实有效,但也有许多是徒劳甚至有害的。
为了驱除疾病,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除了自我调养以外,还有沐浴、服药、断食、禁欲、导引、针灸、符水、祈禳等,以及“以丑日为失期之日,而犯之者则致疾疠”[1] 的心理暗示。 在所有方法中,最独特的一种便是“斗鼠”“斗蚁”和“斗鸟”。 《荆楚岁时记》有载:“正月朔日,凡民之家,凿井而祭。”正月朔日是何日子?便是现在的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在这一天“凿井而祭”,其根源就在“星象”——正月恰逢土星由南向北运行到顶点,此后逐渐衰落。
古人已经发现,每逢新年伊始,万物更新之时,正是疾病易发的季节。他们试图在每年的第一个月份,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劳动——开掘新井,以此庇佑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安宁,身体健康。 新井挖好之后,人们还必须在井口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与吉祥。至于具体的时间,似乎并不重要,因为不管农历初一还是十五,都意味着一年的开始,仪式必须在这两天内完成。否则的话,就必须等到下一次的开井之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