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五行有几划?
4画,《新华字典》中为“hóng”,《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为“yíng” 198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将“红”的繁体字注音定为hong第四声;2016年出版的修订版则改为第二声。 在现代印刷体中文里,“鸿”“虹”二字的繁体写法是相同的,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语境和上下文来判断该用哪个简体汉字来对应繁体“鸿”或“虹”,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由于现代汉语使用“一、不、八、上”等简化字符,而古代使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篆隶文字,所以古人造字多采用数字表示数目,比如“二”写作“弍”或者“弐”,再写成篆隶就是现在的“贰”了。还有以“二”为基础变化而来的数词,如“三、四、五、六、七”都是“二三”的变体。其中,只有二、三、四、五、六是现在使用的数字,七已经变成了“七”而不是“柒”了。
由“二”变化的六,在篆隶时代也曾经变成过“六”这个数字本身的样子;直到楷书时期才固定地写作今天的“六”形。不过在古代,这个“六”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表音表意符号,而是表示“公羊六尺”之义的名词——这是汉代的汉字形体特征之一——“六”与“公羊六尺”可以互训。后来因为“六”有了数字的含义之后,又引申出了方位词“上”的意思,所以又造出了“丄”(shā)作为“一之上”的概念。
从上面可以看到,不管是“鴻”还是“鳳”,都是“九”以下数词的变化形式,其来源都是“二”加“三”的形式,而且其中的“二”都是固定的,不会发生变化。至于为什么最后都演变为“洪”字形,可能是因为到了隶书阶段后,这些字都是以“㫃”为偏旁部首(即“九”)的,于是为了区别起见就把上面的“冂”改成了“共”,这样一来它们就和另外两个“鴻”“鳳”的“口”旁区分开了。这种改动对于“鴻”“鳳”来说只是字形上的演变,对于它们的读音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洪”、“虹”二字来说却是从“红”发音向“东”发音的转变的开始----虽然还不是很明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