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形容厨房?
厨房,古人称为“厨”、“庖”、“馔 (zhuàn,本义:饮食,酒食) ”、“馔房”、“浆 (jiāng,本意:厚粥) 浄(jìng,净水)”等。
《说文解字》:“厨,作饮食处也。”东汉许慎所编的《说文解字》对“厨”下的是这个定义。
《易经·系辞下》:“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zūn zǔ,本意指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放牲畜和盛放黍稷的礼器)而行事。”“庖人”即厨师。尸,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享胙(zuo)肉(古代祭祀时祭祀者所食之肉)的人。祝,指主持祭祀的人。樽俎,这里借指祭祀。这句的意思是说:厨师虽然不做祭祀用的菜肉,但尸和祝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职责去祭把。西周早期有位贤大夫叫单 (shàn) 夫子,文、武、周公三朝为官,曾掌理膳食。其子单考为纪念先辈德行请人为其父作铭文和画像,这幅“单考图”中就有单夫子为周王掌厨时所用的器具。画面中单夫子所站立的方形间即是厨房,厨房内有二条低矮的木架,架上陈设有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釜(fǔ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鼎(dǐng用于煮肉的器皿)三种炊具,甑置于下架,釜、鼎置于上架。这种厨房布局沿用了几千年。
“厨”的原始意思与“厨柜”、“橱柜”中的“厨”无关。“厨柜”、“橱柜”的本字是“箱”和“椟” (dú,本字:匣子) 。《尔雅·释器》中“木谓之椟,竹谓之箱。”即木制的柜子称椟,竹制的柜子称箱。后来,“箱”、“椟”二字被“橱”字取代。如宋代王谠(dǎng,意:正直,光明)《唐语林卷二·企羡》:“有郎官鲜于韶,甚贫窭(jù,本义:贫穷)不堪,曾典(dǐan)馆驿。常于阁子中,取故厨柜来。”
“庖”多见于典籍史乘,是“厨师”的古称,也指代“厨房”。“馔房”也就是“厨房”。《周礼·天官冢宰》:“膳夫掌王羞(xīu,本意:美味的食物,美味)之行食及莽羞之俪,赞王膳羞。飧(sūn,本义:本指晚饭,一泛指饭食)亦如之,羞珍用玉……”其“膳夫”即厨师。“浆浸”、“浆浄”始见于清末。
现在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还多称“厨房”为“厨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