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鱼吃了有什么作用?
鲎鱼为节肢动物,身体围骨柱而无脊柱,生活时全身披覆厚鳞,包括鳃位于身体内部。第一对足的附属肢特化为钳状;其余三对附肢则为桨状。主要品种有美洲鲎和东方鲎两种。
1。可治病:
中医称鲎鱼为“乌贼”或“石蟹”。其干品及鲜品均可入药,鲜者煮食,或油炸而后腌藏,干燥者入沸汤泡软,抹盐晒干,或烤炙后食用。其入药部分是中华环鞘鲎的尾柄,李时珍说“此虫粘润,似蟹而大,虾姑之类也。其骨脊贯穿,入药取其连心,名曰‘海螵蛸’;肉得太阳之气,乃鲜白色,入太阳之经,可解热故能治血,及伤落胎及血闭,为女人通经避孕药,并烧存性,研末入肠膏,敷患处,治痈疽疔毒。”
2。烹饪注意:
中医认为,其肉和油均温热而有毒,凡脾胃虚弱、呕吐泄泻,咳喘等症,病属体虚者忌食。
西方人常用福尔马林浸泡鲎鱼制成“水罐头”,作为妇女闭经和难产时的催产出血和创伤失血后的滋补品。
其肉及油还被西方人作为热带医院的辅助药品,用以治疗心血管硬化症。
食用以新鲜者为佳。亡故的鲎鱼不可食,食之杀人。
3。保护:
由于资源极其丰富,1992年已被我国列为二类野生动植物保护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