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在五行中是什么?

米珺米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午十二点,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子夜子时,是阴阳交替的时刻,也是一天之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除了午夜零点)。所以古时中医用子午流注来推算穴位、说明药理。 《黄帝内经》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就说到养生要顺应自然,要“法于阴阳”,那么什么是阴阳呢?阴阳就是自然界界存在的两种物质形态——阴和阳。

《庄子·秋水》篇中有一段伯夷、叔齐对话很有趣,伯夷、叔齐是不愿意周武王伐纣的隐士,他们认为只要正义的事情就能成功,而不考虑手段是否得当。当武王伐纣成功后,伯夷、叔齐以为商朝虽然残暴但是换了周天子还是会变好的,于是抱着“义”的态度就去“不食周粟”了。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 (伯夷)曰:“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叔齐)曰:“然则圣人何贵乎?” (伯夷)曰:“圣人贵一而已。” (叔齐)曰: “曷为一哉?” (伯夷)曰: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意,岂为人役哉!”“天道无亲”,就是说自然的运行是没有偏爱的,它不管人间帝王将相的荣辱兴衰,只是自然规律的演绎。

(叔齐)曰:“然则何为而行?” (伯夷)曰:’行仁尔,夫仁,天下之达道也。“ 也就是说,人作为万物之灵,应该效法自然,遵循大自然的法则,这个大法则就是用“仁”的爱来对待一切生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法于阴阳”的意思。

初岚丽初岚丽优质答主

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是一一对应的,即夜半为子时,鸡鸣为丑时,平旦为寅时,日出为卯时,食时为辰时,隅中为巳时,日中为午时,日昳为未时,晡时为申时,日入为酉时,黄昏为戌时,人定为亥时。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时。子时,丑时,寅时,都可以用十二地支直接代表。午时,就是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的时间为11时到13时;地支为马,即未时三刻(12时45分)。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构成世界及宇宙万物的5种元素,5种物质因素:“水、火、木、金、土”,在中国,五行学说始见于春秋时期,是古人对世界基本物质形态的一种认识,5种元素相生相克,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化学反应,通过各种反应互相转化,“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既具有现实的物质意义,又具有哲学的高度抽象的象征意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