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造假手段有哪些?

齐晓淼齐晓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本人在某上市公司从事财务工作多年,看到这个问题还是有点感触,在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不才曾经在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任职,亲眼目睹了公司是如何造假的。 公司成立之初实缴资本只有300万(相当于后来注册资本金的一半),而注册地在郊区的一栋写字楼里。刚开始经营业绩还比较稳定,每个月五六百万左右,也符合预期。由于是初创期,所有业务都在正常进行,并没有在会计处理方面动什么手脚。 后来公司经营情况出现危机,每月营业额只有三四百万元,但员工工资和房租支出依然居高不下。为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不得不开始动脑筋造假。

首先伪造了一份大额的银行对账单欺骗客户(客户每次下单都打电话核对账户余额,并对是否真实进账进行核查);其次让业务员多报少收或虚开发票的方式虚构利润,再用以前年度的留底发票冲账。当时老板信誓旦旦的说:“只要我能继续骗下去,公司就能起死回生!” 我作为财务总监虽然怀疑过公司的真实情况,但由于缺乏证据,而且自己也是刚入职不久的新手,怕被冠上“诋毁公司形象”的罪名遭到打击报复,只好作罢。

结果不出所料,公司资金链断裂,欠下巨额债务后法人跑路,留下一地鸡毛的我等小员工被债权人逼着还钱。当然,这是最坏的结果,虽然部分企业出现财务造假后股票下跌甚至退市,但也有很多企业虽然造假但没有爆雷,依旧活的很好甚至做大做强,就像股市里面很多炒得热火朝天却压根不知道股东背后其实是一摊烂泥的公司一样。

所以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虽然财务造假现象普遍存在且屡禁不止,但能够像这位答主说的找到“完美”借口的企业并不多见。如果非要说为什么这些企业宁愿冒着被稽查的风险也要铤而走险造假,我想可能就是因为——不假的话,我活不下去;造假的话,说不定还能活得更好。

马玉秦马玉秦优质答主

手法之一:存货“不翼而飞”

“存货不翼而飞”是一种常见的造假手法,通过在会计期末将存货“不翼而飞”,一方面造成期末存货账实不符,另一方面造成本期销售成本减少而高估本期利润。这种手法一般在更换仓库保管员时使用成功率很高,因为新保管员对以前的存货出入库情况不了解,交接时只要双方签字就算完成了。还有就是串通运输单位,将产品发走但是不开具结算单,使得会计部门不知道产品发出了依然留在账上,同时销售部门没有收到结算单也没办法确认收入,如此就造成存货和销售收入同时被低估。

手法之二:费用资本化

人为地将当期费用资本化是企业少计费用(或少计负债)、虚增当期利润的常见手法之一。比如企业在建工程尚未竣工就虚构在建工程验收投入使用报告,将未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人为地转固并投入使用,如此,相应的贷款利息就应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得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形成少计负债、多计利润的结果。又如有些企业把为取得某个项目而发生的公关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记入“长期待摊费用”,从而在各年度分期进行摊销。诸如此类的手段还有很多,比如将低值易耗品一次全部资本化、将大修理费用资本化进入待摊费用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