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乒乓球最旋转?
这个……应该这么说,什么样的底板能打出什么样的弧圈球。 不同的底板,出球的旋转是不一样的;同一种底板,因为搭配不同胶皮,出的旋转也是不一样的。
在乒乓球里面,影响旋转的最主要因素是胶皮的摩擦系数,而决定能否制造旋转的因素有两个:力量传递和撞击效果。 力量传递,简单说就是由手腕、手臂再到球拍击打球的过程,中间如果有一个环节没有发力(例如:挥拍的时候手臂没发力,只是上下颠簸),那么这个球就不会有旋转。反之,如果三个环节都有力矩产生,那么就会形成旋转。
比如横板正手攻球,如果是加转的,则是由于手腕上旋+前臂外旋+手指拨球导致球产生向前的力量,同时还会产生向上的力矩,从而形成上旋。如果是急速的上旋球,则是因为前臂迅速屈伸+手指快速弹拨产生的。 同样的道理,反手的各种球都是由于手臂各关节的发力形成了上、下、右转或者左转。
所以能打出什么样的旋度,取决于你使用的底板和胶皮的组合能不能很好的结合你的技术水平实现上述过程。有些东西很难用语言描述,建议你找一个专业的教练给你示范一下动作,你就可以明白了。 这个因素是最核心的。 第二,出球时球拍的倾斜角度也会影响旋转程度。这个好理解,斜着打比竖着打更容易造成旋转。同样,横板如果削球,由于球拍侧边是向外突出的,所以也更适合制造旋转。
第三,握拍打法有一定影响,直握拍由于手掌不能自然张开,因此难以掌控用力幅度和方向,所以一般不提倡直握拍打弧圈球。 第四,个人身体素质,包括力量和灵敏素质会影响旋转水平发挥。
弧圈球转的乒乓球最旋转。旋转是乒乓球项目的技战术特征,弧圈球是结合高速旋转与巨大加速度为一体的技术,是乒乓球历史上最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它是现代乒乓球中速度与旋转的最高体现。
弧圈球的产生:
弧圈球诞生于五十年代的欧洲。它是由弧圈型球拍的搓球发展而来的。在五十年代初期,欧洲选手使用的球拍,一般由软木层、海绵层和厚度很薄的马粪纸构成。海绵有硬、中、软三个级别。由于海绵的吸附性较好,在马粪纸上有凹凸不平的颗粒,因此搓出去的球在下落时既有旋转又带弧圈飞行。当时匈牙利队的克兰帕尔和奥地利的施拉格用的都是这样的球拍。克兰帕尔把搓球时的上半拍子打出去,成了打弧圈球的首创人。奥地利的施拉格,当时把这种球叫“施拉格搓球”,并作为绝招,在当时的国际比赛中屡试不爽。
弧圈球发展:
五十年代中后期至六十年代,日本选手普遍用弧线型球拍打弧圈球。1956年吴圣振在多特蒙德亚运会上连胜三大欧洲高手。1960年在东京第22届世兵赛上,日本选手前田共夫和庄则栋并列男单冠军。此后日本的弧圈球打法,一发不可收拾。七十年代日本的弧圈球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高桥、小和田、木村等优秀选手,使日本弧圈球横行世界乒坛达20年之久。五至六十年代欧洲选手开始尝试使用尼龙拍面,但由于使用不当,并行不通,到七十年代初,匈牙利选手鲍洛伊、德国选手梅泽布尔克,在球拍上贴了厚度较薄、有颗粒的海绵胶皮,终于成功地掌握打弧圈球,在这一时期欧洲涌现出了如迈克.安德列、瓦尔德内尔、南斯拉夫的叶尔南、瑞典的约翰森等欧洲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