沤是什么生肖?

简靖娴简靖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成语其实和农业有关,现在很少人用了,应该是“沤麻”而不是“沤米”。 “沤”就是把东西放在水里闷烂的意思。比如“沤肥”“沤种”都是这个意思。 过去没有化工原料时,人们用天然原料制作染料和皂角(用来洗衣服),需要用草木灰等做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度,但草木灰遇水很容易沉淀,影响利用率。如果先浸泡再熬煮就好了,但是这样会延长很多时间,效率很低。有人就灵机一动,何不直接把需要处理的原料放到河里浸泡呢?河水里不是有许许多多微生物吗?它们在消化过程中岂不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正好可以用作染色和洗衣的催化剂?于是人们把要处理的原料直接放入河中浸泡,果然收到了奇效!原来自然界中许多物质都可以用作催化剂,只是人类缺乏相应的知识,错过了利用的机会罢了。

《周礼》中有记载:“灌而舂之,其米率黑。”“灌”就是上面说的“沤”,“舂”是磨碎。这句话意思是,把原料泡在水里,让它自然发酵,磨碎后做出的米饭颜色很黑。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制作工艺了。 类似的,还有“沤胶”,也是指自然发酵制胶。中国古代使用的染料绝大多数是植物或矿物颜料,用于绘画和印染的是靛青、朱砂之类的,但是也有少部分动物或昆虫蛋白制成的染料,比如“孔雀石绿”(铜离子渗透进孔雀石中的晶体结构而形成的深绿色染料),还有“雌黄”,即用雌黄的粉未作为黄色染料。这些染料的使用,都需要添加特定的化学药品做为催化剂。

不过,古代也有不使用催化剂的生物染色技术,那就是“媒染”,就是用别的金属离子作为媒色,将非金属着色剂嵌入植物的纤维素内,实现植物本身的染色效果。这也是目前有机合成染料出现以前,我国传统染色工艺中最精致、色彩最丰富的染色方法之一。

缪佳艺缪佳艺优质答主

首先明确,“沤衣”是中国古代的洗衣方法。“沤”,同“沤”。《说文解字》“沤”的注释为“泡也”,《康熙字典》“沤”字下注:“同沤。浸也。”《礼记·内则》说:“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其缝、纫、箴、筐、筐、织、组、縆、沤、濯。”孔颖达疏曰:“沤,浸也。谓以物浸水积久,令其滑烂易为浣濯也。”《农政全书》中说:“凡造皮纸,用场屋晒干稻稿,破作数叚,下于大碓中,以水湿浸数日,用碓舂之,以砧椎椎之,入槽内踏舂,再入碓舂……捣至柔烂,下池水沤,十日捞出……” 由此可知,“沤”是一种浸渍的方法,“沤衣”即是浸渍衣服的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这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后来又逐步地传播世界,对世界各国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国用丝绸制作衣裳也很早。据考古,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我国幅员辽阔,有的地区气候比较干燥,人们所穿的衣服比较容易脏,而用丝绸制作的衣裳,不象棉质和麻质的衣裳容易洗,又十分珍贵,用一般的清洁方法很难洗净,因此在遥远的古代,就发明了“沤衣”洗衣方法。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是,用稻草或高梁草扎成一个圆套,把衣服浸在里面,用石头(农村习惯用一块特制的大石砣子)压在上面,放入水中,经过一宿的浸沤,使衣服与草棒发生一定的生物化学反应之后,取出衣服反复揉搓,“其浊自出”(宋·苏颂《新唐书·地理志》引《元和郡县图志》),再漂清即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