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框框指的是谁?

程苏玉程苏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指的当然不是袁心玥了,当然袁心玥也有点像,特指某段时间内在中国女排中,起球最高,防守威力最大的几位队员——王媛媛、杨涵玉(原山东)、张轶婵、左子夫(原八一) 这里要提到一件事,我有个爱好,就是看各种排球比赛,特别是大赛,比如世联赛、世界杯和奥运会等,但我不是球迷,我看比赛从不站队,谁好谁坏不看个人喜好,只看技术作风。

比如2016年看了里约奥运会的半决赛和决赛,对美国和塞尔维亚全场观众沸腾,对我而言却没啥感觉,因为两队都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也没啥黑的地方。 我还看过很多次的四川和天津的比赛,对二者都不粉不黑,只是觉得四川的那几个姑娘很能跑,作风顽强让人钦佩;而天津的几个姑娘技术很好,实力强盛。 而说到这帮人的共同之处就有意思了——起跳都高,能防到对手一传后防线就前冲,往往能够直接得手得分或者给进攻球员创造更好的机会。 王云蕗、金烨、李盈莹,这三人是进攻主力,往往对方第一发球会刻意对付她们三人,所以第一段的主攻一般都是效率较低的攻手,比如刘晏含和李倩。

第二局就会增加对王、金、李的攻击力,毕竟主攻再弱也是有威胁的,为了保险起见,对方会把主攻一传作为主要打击目标,这时像王媛、杨涵玉、张轶婵等人就跳得特别高,往往能抢到对方的发球轮次,直接得分或是为其它攻手创造良机。 等到第三局,对方已经摸清了中国队的风格和力量,就不会让主攻再如此轻易得手,而会加强副攻的攻势,此时又能跳又能防的中国队优势就没了,经常会看到副攻被拦死,而主攻又抓不下,中间地段经常形成拉锯战。

不过到了第四局,对方经过前几局的了解,不会再冒失地重点狙击中国队的主力攻手,而是会找中国队的弱点,试图一举拿下。而到了这个时候,可能前排的吴梦洁和王艺竹能够抓住对方的漏洞,重新把主动权夺回....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走势,不同对手不同打法还要分别应对,这里只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博大家一笑罢了。

却雨睿却雨睿优质答主

排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场上的位置、轮转、站位和阵型的变化,以及场下的换人调整等,都受制于排球规则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然而,著名女排运动员赵蕊蕊,从2002年正式进入陈忠和执教的中国女排国家队以来,场上位置虽然被定义为副攻手,但她的进攻却得不到主教练的充分调配和使用,从2002年至2007年间,她在历次国内、国际女排比赛的赛场上,始终处于被死死“框住”的尴尬境地,因此广大排球迷和媒体在背后把赵蕊蕊称为“框框女排”。

赵蕊蕊身高超出一般女排运动员5至10厘米,是女排赛场上的“空中优势”。然而,2003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作为绝对主力队员的她是被“框框女排”所“框”得最为严重的时期。在大赛前的热身性比赛中,她曾经是女排阵中二号位进攻得分的“主角”,但在世界锦标赛中,陈忠和教练却将她的场上作用严格地“框”死在“拦网和防守”两项,其二号位进攻的“杀手锏”被彻底架空。陈忠和教练将全队唯一的二号位强攻任务“框”给了二传兼主攻的冯坤,让臂长不及赵蕊蕊、弹跳高度也不如赵蕊蕊的人去打二号位强攻,其结果就是进攻成功率和效率低,而赵蕊蕊却被“框”得成了名副其实的“短、平、快副攻”,“框”的效果是一旦对手提高网上的拦网高度,赵蕊蕊的高身高就成为累赘,反而被对手拦网时“借力打力”,赵蕊蕊“中国女排第一高人”的优势被“框”死。

2003年以后,中国女排异军突起,其主因是中国女排的整体实力的迅速提升和陈忠和、冯坤、杨昊、刘亚男、周苏红等教练员、运动员“女排精神”的发扬,让中国女排整体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同时教练员、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在成绩上得到了应验,但其在整体战术中的缺陷就是副攻手在二号位进攻能力的整体不足和相对薄弱。此后,赵蕊蕊身陷多次被“框框女排”“框”,直至2007世锦赛前再度受伤而退役,“无蕊中国女排”不得不在2007年世锦赛、世界杯的余热中“熬时日”。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女排“无蕊”后最重大的赛事和“大考”。“后蕊中国女排”和“新蕊中国女排”如何破“框”,能否“破框”,如何让中国女排中像赵蕊蕊一样有明显场上优势的队员得到充分使用,将直接影响到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能否在强队林立、群雄混战的排球对抗中取得佳绩,“破框”能力是中国女排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制胜之道。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