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是国企改革?

司徒晨曦司徒晨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本质上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的博弈(当然还包括其他各种制度安排);而计划经济又大致可以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或称宏观调控)两个层次。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这两种经济形式在中国博弈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始之初,人们普遍认可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即是指向性计划经济,其内涵就是现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这一点在1978年以后的农村改革中得到最清晰的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分散的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决定农业生产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而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和负担则主要体现为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

当然,这种市场化程度仍然是很低的,它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的上限被放开,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由,但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种新的体制性障碍开始显现出来,这就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作为公民的企业法人在市场上自负盈亏),那必然会导致所有制改革的进程,这会让位于市场经济的部分退出历史舞台;但如果保持对企业的指令性调度,显然又无法克服企业内部人控制和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20世纪78年到83年之间围绕工业企业放权让利进行的改革试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接着是企业工资总额包干、利润留成、定额流动资金使用、财政税收包干等办法,最终实现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和所有者权益的流失。如果说这一轮改制还有它的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初步打破了国家对企业绝对控股的局面,培育了市场主体(虽然这种市场仍然受到宏观计划的支配),为下一步彻底走出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

但是,正如我们在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所看到的那样,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的,它在调节经济运行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在其它社会领域却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同样,这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有企业的困境并且带来了活力的增加,但它所带来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外部性问题以及监管难题等在后续改革中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禄珊媛禄珊媛优质答主

中央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因此,中央企业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国有资产管理、企业投资和生产运营体制等方面。具体改革内容包括:

中央企业根据授权,自主决定全资及控股子企业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产权转让、公司形式等重大事项。

中央企业自主制定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方案和管理制度,根据经营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水平等情况,自主决定本企业工资水平,经国资委核定后执行。

中央企业自主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自主决定企业内部机构和人员配置;自主决定企业内部的工资、奖金、津贴制度和以奖金、股份或股票期权等为形式的激励方式。

中央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合作等方式,自主进入国家鼓励投资的产业和领域,自主开展国内外投资与经营活动,对授权经营范围内的主营业务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所需投资,可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自主安排,报国资委备案。

改革后,中央企业拥有经营决策、投资收益、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等更多自主权,有利于发挥中央企业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地方国企改革主要以地方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政策因地区和企业而异。总体上,地方国企改革在公司法人治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改制重组、收入分配和经营自主权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探索。

此外,地方国企改革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选人用人、企业股权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改革,地方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对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