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12年叫什么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未羊戌狗)(午马申猴)亥猪,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二月初一结束,这样一年就过去了。而一年的开始就是从立春开始。比如说今年是辛丑年,立春是正月初四,那么农历的年份就是辛丑牛年。也就是说从立春那天开始属牛了。
而十二地支又代表着不同的时辰,比如子时也就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这个点是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时候,又是阴阳交替的时刻,所以子时属阴,又因为子为水,所以是水旺之时。 同样道理,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太阴盛,阳极微;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阳盛,阴微;卯时(凌晨五点到七点)阴阳相当;辰时(上午七点到九点)阳盛于阴;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阳极盛,阴极微)午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阴阳相等)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阳极盛,阴微弱)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阴阳平衡)酉时(下午五时至七时,阴极盛,阳微)戌时(下午七时至九点,阳极盛,阴微妙)亥时(晚上九时至深夜十一时,阴阳相近) 而一天当中,上午和下午又分阴阳两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时间划分又不一样。
如上午5-7点,太阳由卯位到辰位,阳气逐渐旺盛,阴气逐渐消退,故此时段属于阴中有阳。而下午3-5点,阳光由午位到未位,阳气达到顶点,而阴气处于开始回升的阶段,所以这个时段属于阳中有阴。而在早上与下午各有一个小时,阴气和阳气都处于相互混杂的状态,为阴阳互杂。
生肖也叫属相,是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一些民族以十二生肖动物来纪年,每个人一出生也就依年份而获得一个生肖名字,每隔12年便轮到一次。“生肖”一词首见于南朝《南齐书·南岛传》。中国十二生肖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生肖纪年最早是在《诗经·小雅》里的“吉日”所记载的“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和“兽节在甲,孔有译铺。兽节在庚,孔有译腾。兽节在乙,孔有译莫,兽节在辛,孔有译升”等等文字。兽节指的是马,甲、庚、乙、辛则分别是农历的十二生肖年的十地支。
中国十二生肖纪年起源较早,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一句,意思是庚午吉日里,把我的马驾车。意思是说要出猎,但必须选个好日子,庚午,即十二生肖中的午马。按《诗经》编集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据此推算,中国十二生肖至迟在公元前11世纪已出现。
据汉代学者贾公彦《周礼义疏》一书的记载,十二生肖这一神话故事出现的时间很早,《礼部周礼·曲礼上》中有“以年不生,以月不生,以日不生,以时不能,谓不生在丑,不生在子”,贾公彦在解释“以时不成,谓不生在丑,不生在子”时说到:“正月为寅,子丑则亥也,故寅午戌亥四支不成也,……辰为龙也,子为鼠也,寅为虎也,卯为兔也,辰与前三支不合,故云不成也”。由于“龙”在十二支中不属成支,所以在龙年为母猪年,即亥年所生之子都不能成婚,以避不生之忌。可见在唐代以前人们就称十二支为十二种动物,并且用这十二种动物来纪年。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说法众多,我国学者综合研究的结果认为:生肖传入我国大陆在汉代,在此之前,十二生肖即已形成。十二生肖这种带有“十二进位制”痕迹的记时系统,在南亚大陆最早形成。在印度中北部雅鲁毗克语系诸民族中,各民族称谓不同,但排列次序是相同的,这些民族很早就有“十一进位制”的痕迹,在西元前15世纪已存在,但未有“十二进位制”的证据,可以认为是后来形成的。在印度北部迦尔坤德一带的土著民族乌洛尔人和帕坦人中虽然还有“十二进位制”痕迹的记时系统,但次序和中北部不同。可见十二生肖并非源出印度。
十二生肖形成于俾路支人,俾路支人是印度俾路支省居民,说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语言。他们长期与印地语和乌尔都语操用印度――雅利安人共居。他们虽有占卜法,但无十二生肖。伊朗高原自古以来以马著称,但俾路支人的十二生肖中无马而代之以骡子。在伊朗有占卜法流传,但只有十二月份,无十二生肖。可以认为十二生肖形成于俾路支人,后传入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地区。
十二生肖可能是雅利安人进入俾路支地区后产生的。它形成后,分向中亚和印度次大陆传播。传入印度次大陆和孟加拉之后,与当地原有的“十一进位制”记时系统汇流,次序发生了部分畸变。在中亚,先后成为塞种和于阗所传入使用。于阗语是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语言,和俾路支人的语言同属一族。于阗在中国汉魏之际相当发达,其势力甚至远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十二生肖经于阗再传入中国。从于阗传来时为汉代。十二生肖在汉代中国出现,引起我国民族和民俗学者的高度关注。
十二生肖是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人的出生年而派生出的记时系统。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