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五行有用吗?
五行的起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在甲骨文中就有“行”字出现,金文中的行字,左边是一根横着的杆子,上面是三串相连的玉,下面是两条线,表示道路和行进。 《尚书·舜典》中记述了“秩五辰”、“在璿玑”,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星占术语,其中的“五辰”指的就是五行。《论语·子罕》中有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说明孔子认为“五星占”属于怪异、迷信一类,需要拒绝。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准确观测到木星(岁星)、土星等运行的情况。
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长期对星辰的观察,将天空划为了28块区域,即二十八宿。古人按照日、月、星的运行轨迹与方位,划分出了东、西、南、北四大方位以及四个中立位置,这就是“四象”。 而将“四象”与五行相配,则是后辈的事情。据传西汉的王充曾经作过一项调查,他发现民间普遍存在“以四海比四渎,以四时配五行,不知其出于何经何传”的做法。因此他在著作《论衡·案书》中指出: “古书言水处,多曰黑水;言火处,多曰赤地……五行之说,非一源所出,各有本末,各有初终,其流无穷。” 那么,这种“五行”的说法是怎么进入中医典籍,又怎么流传至今的呢?这恐怕和汉朝道教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道教是个很崇尚“仙道”的宗教,他们一方面吸收道家学说,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方士修炼成仙的传说。正是由于神仙思想的介入,使得五行不再仅仅代表着五种元素或物质,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相生相克,循环往复。 到了东汉末年,张衡根据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绘制出了第一幅完整的“五行图”。图中明确把天球上的恒星区域与四季相对应,把行星运行与五行相配,为后世的天体测量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张衡还利用五行理论推演宇宙生成,写出了《灵宪》这篇医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其中提到: “昔先哲志求丹穴,采药蓬莱,炼形易气,金液还丹,服之五十日,颜色如花,行步如飞,百日身轻。” 可见,五行在东汉时期的巫医之中已经被广泛使用。
而“五行生克”在中医古籍里也有众多的体现,比如《黄帝内经》中就写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提到了“阴阳五行”。而《楚辞·离骚》中有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道:“言时运既去,天道迁迁,犹草木秋至则零落,吾身老矣。”这说的是“四时五行”。同样在《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有这样一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王逸注解说:“言年寿虽止,哀伤莫甚于生长别离,欢乐莫甚于新知相交。故世人行善,喜新相识,恶生别离者。此君子所以独悲也。”这还是在强调“五行相生”。
随着汉魏六朝以来医学家们大量引用仙道书籍,诸如《神仙传》、《庄子》、《列子》、《山海经》等,“五行生灭”的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善起来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