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火弱吃什么?
中医理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因此构成了不断变化但又维持动态平衡的自然现象;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也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同时,人体的大肠和肛门也归大肠经所统,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五脏和大肠的五个功能特性用“五味五色五气”进行概括描述,即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所以,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以人的生理功能来阐释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并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五行相克的先后顺序是: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循环往复,永不停止。其中每一行都具有两面性,所谓“阴阳”就是如此。如果某一脏腑功能过于旺盛,就会伤害到其他脏腑;同样,如果某一脏腑过于虚弱,也会被其他脏腑所伤害。
《黄帝内经》云:“是故风、冷、燥、湿、火、气,六气俱到,此谓六元,序乎天命而上下之,令彼此相贯,周流不穷。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五行学说被广泛用于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系列中医临床诊疗特色。
那么,当火行不足的时候我们应该补什么?要解决“缺啥补啥”的问题,就得先弄清楚火的来源。《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火”是人体内最大的“火”,它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小肠从食物中摄取的“津液”,以及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如果小肠吸收营养的功能较差或者脾胃消化吸收的功能较弱,就会导致心火衰弱而导致“温煦”作用降低。 当然,心火还有一条重要的来源——位于下焦的相火(附火),《中医基础理论》指出:“相火,又称命门之火或伏火,具有温煦的作用。”但这条来源属于潜在性质,只有在“心火”不足的情况下才会显现出来发挥作用。
明白了火的原因,就可以找到火弱的解决办法了!那就是加强心火和相火的来源,也就是增强小肠和下焦的功能,为此就要补心了。那么吃什么呢?首先,少吃生冷食物。因为小肠在吸收营养的过程中最怕受到寒气干扰,一旦寒困于小肠,其吸收功能就下降,会导致心火减弱。其次,健脾养胃。脾胃属土,土能生金,金主义(肺主治节),而肺气充沛则能助心火。
最后,补肾。肾属水,水生木(肝脏有疏泄功能),而木生火,所以补益肾气也能起到助长心灵之火的作用。 总之,要遵循“平补”的原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只要没有明显偏盛或者偏衰,就不必刻意地去补充某个五行。如果火并不弱,反而过于亢奋,那就要适当泻火,反之,如果火不足,就该适量添柴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