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何时到上海?
1998年3月,中国宣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准备实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当时在央行任职的张朝阳记得,在向媒体公开关于货币政策的时候,“很意外”地公布了存款利率,“当时还比较‘草率’,没有和媒体沟通,结果一公布就引发了市场的‘骚乱’” 作为经济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朱镕基此时已经意识到,要解决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必须靠投资与消费“双引擎”。
于是从1998年起,国家开始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启动“圈地运动”“基建狂潮”——全国基建总投资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而在这波浪潮中,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自然成了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 张朝阳回忆,当时的想法就是多干快干,“我们当时想的是,钱从哪里来呢?就从银行贷款吧!”当时银行对国企的贷款很多都打了很多折,而给民营企业的贷款则是打5.6折后还要再打折,“因为民营企业当时信誉度不高,而我们又急于把项目做起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各地纷纷上马项目,有些项目甚至存在明显瑕疵——当时有记者就发现,一些投资项目其实根本不赚钱,比如一个煤制油的项目,成本价每桶原油加工就只能盈利1元多。但当时许多地方政府的思维还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认为这个项目能解决当地几百几千万人就业的问题,所以就大量贷款,上了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