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璜结局如何?
《唐璜》是英国大诗人拜伦采用诗体的哲理长诗。作为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它一直是各国文学学者研究的重点。作品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揭露和批判了上流社会的虚伪,恶行以及宗教的虚伪,同时赞扬了光明磊落的战士、贵族和高贵的心灵。整部诗歌充满了反封建和反教会的精神,展现了拜伦的高尚人性和精神。唐璜是一个充满激情,寻求理想的人生道路的高尚少年,他不满于贵族家庭的虚伪和教会的黑暗,离家出走,追求自由。
《唐璜》是诗人拜伦试图理解和反映19世纪欧洲社会生活的一部长篇诗体小说。全诗共十二章,356节,每节4行,押韵。它通过描写唐璜一个人物在不同年代和场合的经历,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整个欧洲的社会生活,尤其反映了青年革命者和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拜伦创作的初期,他看到了法国大革命后无政府状态的残暴,也见到了拿破仑在西班牙的残暴统治,这使他对专制制度和专制统治下的暴力有了很深的认识。唐璜在经历了“纯洁的心被罪恶玷污”,“纯真的眼被虚伪的泪模糊”后,终于领悟到“只有痛苦是真的”,封建社会“法律下无真爱,权力下无公道”。所以他“不再等待天国,或虔诚地匍匐在神权的脚下”,而要“用自己的手去拓出美好的前景” ,“以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新天地”。追求自由,反抗压迫是他行为的最终动力。这首诗不仅揭露了专制制度的罪恶,还进一步指出当时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的虚伪、欺骗、淫乱、堕落。
《唐璜》不仅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叙事长诗,而且它还有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对美的颂扬。其中对自然风光、古代雕像、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妇女容颜、老人睿智等的细致描写,渲染了优美和谐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诗的基调是反暴制暴,而且诗人还进一步指出,真正的革命者必须有一颗纯洁的心、一颗忠诚和勇敢的热忱的心,这样才能避免“纯洁的心灵染上罪恶”,才能做到“对可耻的行为绝不纵容”。他主张革命者和统治者进行“明智的决斗”。
《唐璜》从发表以来,就受到了欧洲广大读者和文学批评家的重视。19世纪初,诗人裴格还写过一部5卷本的《唐璜批判》;德国大诗人歌德看过此诗后说:“不管人们怎么说《唐璜》,它毕竟是一首伟大的诗”;俄国革命经济学家克萨柯夫斯基说:“在《唐璜》里面有着对整个人类生活的最睿智的反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书之一”;而著名评论家丹纳则说:“在这部作品里面,你不仅能看到社会、看到政治、看到宗教,你还能看到整个已逝时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