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7年放水了吗?
水放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多 先放个图,这个数据是中国央行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公布的各项贷款平均利率 其中,今年一季度中长期贷款(消费贷、经营贷等)平均利率为5.39%,比上年末上升0.61个百分点,相当于LPR加点的4.89%(2019年9月LPR利率是3.85%);
短期贷款(房贷、消费贷等)平均利率为5.64%,比上年末上升0.95个百分点,相当于基准利率上浮的49%。 从历史数据的对比来看,这两项贷款利率水平基本处于同期最高值附近,说明企业的融资成本是在急剧抬升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自2017年以来,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为了稳增长,政府不得不连续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 从央行历年降准降息次数来看,2017年全年央行共下降存款准备金率6次,平均每次下调幅度为1%;2018年全年,央行降准7次,平均每次下调幅度约为1%;2019年至今,已经进行了3次降准,平均每次下调幅度约2%。
还有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等手段。 按照经济学原理,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向和规模。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各种补贴、退税等方式降低企业负担,从而实现扩大生产的目的。
两者都是逆周期调节的政策工具,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采用总量或者结构性宽松的手段,提升总需求。 但是,这次宏观经济下行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2017年中国GDP增长率只有6.9%,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但这一数字好于预期的6.6%,比欧洲和美国高出一大截。
造成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缩——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之贸易战导致我国出口受到抑制,外需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央行降息降准,向市场投放了更多的流动性。从2017年初起,资金利率一直维持在低位。
但是,我们注意到,虽然LPR实行市场化报价,但各商业银行还是会参考LPR加上一定基点形成自身报价。 也就是说,虽然央行一再强调LPR市场化,但实际运行中,LPR市场化的进程还是受到了制约。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以央妈为核心的“中央银行主义”,即资金价格决定权实际上掌握在央行手里,市场的自主性是比较弱的。 这其实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市场化的改革还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