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齐鲁大学在哪?
齐鲁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之一(与燕京大学分列教会大学北南二端),创建于1904年。1917年三所教会学校合并,正式定名齐鲁大学,成为一所以神学科为中心,兼有文、理、法、医、工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1951年6月,齐鲁大学被人民政府接管,后与山东大学合并。1998年9月山东大学在原齐鲁大学旧址建立了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原齐鲁大学的部分建筑和碑林被悉心保护,并成为山东大学历史的一部分。校园内最值得一看的是山东大学碑林。
1896年(清光绪22年),美以美会(美国卫理公会)在济南南关东康里37号租房创设“培植神学校”,1899年在今青年东路建成美以美会济南会堂,并在堂内附设培植学校,即后来齐鲁大学的前身。学校初名“培植学堂”,校址在今青年东路济南第四十六中学一带,当时规模很小,学生只有4人,教习3名,校舍5间。1901年改称“济南协和大学堂”,1904年又改为“济南神书院”,当时有学生18人,教习11名。
1907年学校迁至城南、历山(今解放阁)南麓。美以美会、长老会、基督会在历城县(民国初年为商埠)东部购买土地1300余亩,将学校扩大,定名为“齐鲁大学”,由美以美会的美国人明可思任校长。1914年12月学校又迁往今青年东路东端,1925年7月3日因英国教士擅闯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强迫学生跪在耶稣像前行“三鞠躬”礼,结果在济南引起轩然大波,酿成“青年会教案”,学校再次被迫迁址。最后于1927年秋迁往甸柳庄与王舍人庄之间的东、西李家庄之间,即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和青年东路第四十六中学、济南市盲人学校一带,即最后一处校址。1929年正式定名“私立齐鲁大学”。1946年,抗战结束,因原校已破坏严重,无法使用,在城南原校以东地区购地200亩,新建教学楼、公寓及宿舍等。1948年济南解放时,美国教士把持的校董事会,仍顽固推行殖民主义宗教教育,学生发起反美反教会教育运动,要求实行“教育自治”,经三次签名请愿,被教士镇压。学生和教职工为表示抗议,于12月1日宣布罢课,经多方调解未果。12月14日学生复课,教职工拒绝上班,与学生联合抗议。12月16日国民党特务包围学校,拘捕16名进步师生,至此校务完全停顿。1950年2月学校向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复校,8月正式复校。1951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齐鲁大学,与华北大学合并。1952年10月改为山东大学。原来的齐鲁大学医科,独立成山东医学院。齐鲁大学工学院,独立成山东工学院。1958年山东工学院、山东医学院分别并入山东大学。1960年山东大学部分医学院脱离山东大学,重新独立成山东医学院。1988年部分山东大学又再度合并山东医学院。
校园内最值得一看的是山东大学碑林,占地1125平方米,有各种碑刻217块。其中最著名是唐槐、明楸和明石。唐槐为唐建中年间(780-783)植,树高13.5米,干周长8.1米,冠周长30米。明石为济南千佛山北麓大石,1935年重修校舍时移置校内,石上浮雕神兽12只,线条清晰,栩栩如生。石北立有王懿荣撰书的《明石记》。此碑连同1935年张继书《明楸记》、赵明诚书《金石录目序》、马定祥书《金石书刻目录》等一起于1988年刻石立碑,称山东大学碑林。该碑林收集了校内外有历史价值的残碑旧碣,并请当代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