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卧室炕又叫什么?

冉廷银冉廷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炕”字是个古字,今天已经很少用了。 《现代汉语词典》里收录了“炕”字,并指出“旧时称北方贫苦地区用土砌成的高床,上面铺席,下面烧火取暖,也有把床架放在地上靠墙的,这种家具现在行不通了”(第674页) 我小时候在北方农村长大,我家是有炕的。所以“炕”这个字我还是很熟悉的,但我不知道这个词还有“行不通”的意思。

我查了一下网上关于“行不通”的出处,发现它最早可能出现在1983年上映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参见http://finance.people.com.cn/20150306/141645_1.html )。

我在百度百科里看到了一个介绍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词条,里面有这句话的出处——编剧李存葆在谈到创作这部电影时的感受时说(引自《高山下的花环 参考资料·电影文本》): 这段话里说的“行不通”是指“那些为个人和家庭考虑的琐碎想法和意见根本行不通”。我觉得这种情况应该叫作“个人得失与家国利益的选择”更合适一些吧。

而“个人得失与家国利益”这六个字一出现,我就马上想到了一个典故,那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该典故的英文翻译有很多版本,我是在阅读了Wikipedia上的文章后得到“卧薪尝胆”这个形象的翻译的,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Story_of_Yueh_Fei )。

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回国不忘激励百姓,他说:“我有志复兴越国,但现在的兵力还不够用,你们应同我一起奋斗!”于是人民纷纷响应,投身于恢复越国实力的事业中来。可是要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仅凭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还应该有正确的路线、政策等作为指导。勾践亲自带头,实行各种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并严格约束自己及身边的工作人员。他睡在柴草上,吃饭只尝一点儿荤菜,身边只有一个侍候的人。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还有不少,如《战国策·齐二》中记载的孟尝君“身衣绵衣,食不重肉”(《战国策》原文是“绨饭不设鱼”);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中称赞司马迁写的《史记》“厥品极宏(弘)”,意思是说写得非常好,不吝啬(宏通“亨”,指财货)。这些例子都说明古人是把“不吝惜”(包括财物和人)理解为“不舍不得”,也就是说先有舍才会有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