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五行有几个?
五行的个数,其实就暗示着阴阳的个数。 阴为虚,阳为实;阴为静,阳为动。所以一阴一阳,就是一动一静,也就是“道”。 两个阴,一个阳,就是两静一时动,这是月亮的运行规律,叫“阴盛阳微”或者“阴消阳长”。
三个阴,一个阳,那就是三静二动,这就是太阳的运转规律了,在八字里就叫“阳极阴衰”或者“阳盛阴微”、“阳长阴消”。 四个阴,没有阳,那就叫做“阴盛阳衰”、“阴长阳消”“重阴轻阳”。 五个阴,没有阳,那就不符合阴阳之道了,所以这八字要么身残命薄(因为人多阴盛而阳微),要么大凶(阳从偏位而来,有干头,但是无力,这叫“阳从阴出”,虽然有个别能成功的个例,但是绝大多数是不吉利的)!
六个阴,还是没有阳,这叫“老阴重重”。六爻全阴,没有一点阳气,那是绝对不吉利的,非惨死不可。 同理,如果八个字全是阴性干支,那就是“六阴极尽”,也是不吉利的。 这里说的纯阴纯阳,是就干支本五行而言的,如果是过旺或过衰,那么就不属纯阴纯阳了。比如八字金多,那么土就多,虽然是异性相生,但毕竟金多了土也多了,这不是阴阳调和的状态,所以这种八字一般也不顺利。又如八字火多,水少,虽然火克了水,但是太多了,这不合水的运行规律,所以这种人往往身体不好,事业也不好。再如八字金水伤官,木火财星,虽然伤官见了财星,但八字缺木,这就是阴阳不调,所以这种人的性格往往十分怪异。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建筑、命理、占卜、相学等中。认为万物皆由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即是“金、木、水、火、土”五者,亦简称之为“五行”。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或者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而产生。因此,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而造成的。所谓“万事生于五,终反于五”指的就是这一规律。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相应的也以五者来概括其属性。这种说法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一般认为五行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时的典籍中关于五行的记载已多处可见,实际早在夏商周时期乃至更早,对于五行的认识已经十分清楚。因此有学者进一步追溯五行思想的起源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如许倬云在《西周史》一书认为:“原始的五行观念至少在龙山文化晚期已形成,到了殷代发展得更为完全。”
五行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人们把这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五种作用和归类与五行相配合,并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五行相配。
根据易经和八字命理学的理论,“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古代汉族哲学中,把“五行”视作构成世界万物的5种物质元素。
八字五行分别对应:
年干:表性、体魄、个人综合素质以及父母和祖业的影响力,同时也包含教育背景信息,是人生的基础因素。
年支:表个人的奋斗精神及道德修养、处世能力,是人生道路的原动力。
月干:表兄弟姐妹及同辈的关系状况。
月支:表叔伯姑舅姨及堂表兄弟姐妹的关系状况。
日干:是八字中的我,是人生历程的主宰,所有喜忌皆以日干为依归,并以日干的强弱作为判断依据。
日支:表子女以及与子女辈份相当者的种种关系。
时干:表同事和同学。
时支:表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