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属于五行的什么?
《尚书·禹贡》中有一篇《汝坟》,讲的就是夏禹治水成功之后,到豫州(今河南省)巡视时路过汝水边上的坟墓,祭祀祖先的事。其中提到“锡土田”,就是赐给他土地的意思。这时的土地已经是王公大臣们享用的了。到了商代,天子开始直接管理土地了。《诗经·商颂·玄鸟》有“肇始东郊”的话;而周代初期,实行授民耕地和授民实封的制度。这些记载都可以说明,当时的“社稷”已经是指土地神了。 那么,作为土地神的“社”又是怎样与五行结合呢?我们来看《礼记·祭法》: “凡祭,必立圜丘、方丘。圜丘祀天,方丘祭地。” “圜丘”在城市的西北部;“方丘”则在城市的中部。所以,古人祭祀天地的地方都是筑坛,用圆形的木架或砖石砌成高台,这就是“圜丘”;方形的高台则是“方丘”。这种筑台来祭祀的方式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现在,我们还会称祭祀土地的神庙为“土地公庙”,而祭祀天空的神庙则一般称为“天文台”或“观象台”。
古代帝王的宫殿大多建在北方,以应天意。所以,北边的“圜丘”和南边的“方丘”也就成了帝王祭天的圣地和祭地的圣址。每年冬至夏至春秋分秋分至冬至,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 而作为国家象征的社稷,实际上也是由地上的土壤和五谷象征的天下的土地。所以,社稷就代表了天地。
施羿优质答主众在中国传统中有吉祥幸运的意思,一般而言会用“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大喜过望”等词语来表达,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多喜报,是一种好的兆头。
《说文解字》对“众”字的解释为:众,三人也,从三人。《易经》说:王用三驱。《周官》以三属官,三监之府。《春秋传》:尚贤使能,是 incarcerating 众也。众字有聚拢、聚集的意思,还有从属、附和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众”字的字形就是横排着的3个人,所以众字的最初含义就是“众多的人”。
同时,从文字的构造也可以看出,在文字出现最初的时候,人们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表示“众多”之义时,用三个“人”来组成“众”字。
《说文》中又对会意字“众”字有所解释:“众,从三人。”并引申到“王用三驱”“三属三监”等含义,这体现出商周先民对于“三”这个数字的崇拜情感。在传统文化中,三具有聚集之意;在古代中国,“三”象征着“多”和“全”。“天下”可以称“三纲”“六合”可以称“四海”“群臣”可以称“百官”“万物”称“万民”。这种数字文化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思维产物。
《易经》中,有“王用三驱”这样的记载。大意是说商周时期打猎的时候,周朝开国武王姬发狩猎的时候要以三面围栏,只驱赶往一个方向,并且只取其中的三分之一。这既是王道的体现也是一种仁德。也体现出统治者仁爱之德和谦逊平和的态度。
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更好地统治诸侯国,制定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就是“三属三监(工官)之府”。周天子把亲属分为三个等级(三属)。以周王为首长;王后所属为诸侯,诸侯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分封为士的“四级制”社会等级制度。三监工官之府,是指统治者为了加强管理,分三个不同的职位负责官府事务。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中对此有相关记录。
“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政之本矣,厥维天人工之本也,惟德裕天明。德裕民。”这是《荀子》中的名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重视并尊重贤良的大臣,大力培养干部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是为政的根本和要领。它体现了为官方方面做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和为政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