粖的五行属什么?
“粖”字不存在,只有“秣”字。 《玉篇·米部》:“䟡,本作秣。” “秣”字之义为喂牲口用的草料。 《正字通·米部》:“秣,俗省作䟡……或作粖。谓给豕食者。《诗》:‘夙昔匪懈,刈黍秣马’是也。又曰:‘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毛传:‘黍,未熟曰穉,已熟曰黍。’‘载芟载柞,黍稷苗勃。’郑笺:‘载芟,始割也。载柞,始芟去草木也。’” 《诗经·小雅·楚茨》:“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鬯。”朱熹集注:“畟畟,耕之貌。”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禁止伐木。”“孟夏之月,无伐大树。”“季秋之月,农事备收。” 由此可知,“秣”字从禾从末声,用为动词意为播种、耕耘,其性质属阴。
古人以五行配五方、五时、五脏等,其中五行配五时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与春夏季秋冬季相应合。 《尚书·洪范》:“土爰稼穑。”孔颖达疏:“稼,种之也。穑,收获之。”“稼”字从田从嘉,“穑”字从禾从辛。显然,此二者皆属阴字。 因此可以判断,“秣”字亦属阴。《正字通》认为它兼有阴阳二性,这是不对的。 其实古文字结构类似“禾”的字都代表谷类作物,它们所对应的汉字在汉代以前都是“莫”字。《汉书·地理志》:“秦地……沃野千里,至于泾渭之北,田卒污潦而美。”颜师古注引如淳说:“渭以北土地,虽污潦而善。”可见,这里的“污”字就是“芜”字。 再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下沼塘沚。”《索隐》引张揖曰:“沚,渚也。”渚即水中小块陆地,这种地方的泥土肥沃,适宜种植。所以“沚”字的形旁应为“土”。 而“莫”字从日落,表示夜晚到了;从树林,表示森林覆盖;从茅屋,表示居住的地方。“莫”字与光秃秃的田野毫无关系。因此“莫”字和“未”一样,只表时间,不指代具体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