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是江吗?
是长江的支流,松江古称娄江、吴淞江,又称松陵江、松江原称泖河,后因江中沙洲形状犹如松州而得名。 作为一条河流,在人类的历史上,它的生命长度只能以年计。然而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它可以参与塑造文明,传承历史,它的年龄就可以用“万年”“百万年”来计算了…… 在上海的西南部有这样一条河流,它源于苏州城西的马骏河,从黄浦江上游的淀山湖而来,到松江后与东江、朱浦汇合,最后奔流入海。这条河流就是东太湖(淀山湖)的北岸支流——泖河,古名娄江。
《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娄江,源出湖州武康县,北界运河,至苏州娄门入城。”元朝初年,著名诗人、书法家赵孟烦有诗云:“十里鲈鱼美,千层稻浪平;新秋霁后,娄江晚来晴。”描绘的就是这条河流的风景。 到了明朝,因河床淤浅,水流不畅,在苏州府与浙江嘉兴府一带多次发水灾的地方,就在河滩上筑大坝,引洪入湖,进行治理。清康熙年间,在河的两岸建起了石堤,石堤上面筑起了青砖结构的大坝,称为“广济坝”,将上游的水导入下游,使水流变得平稳顺畅。
由于这一带河道弯曲,又位于松江东面的丘陵地带,所以常有风暴和暴雨出现,洪水也时有发生。据史书记载,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松江地区发生严重水灾,“平地水深数尺,居民迁徙者半,死亡者千有余”。 面对频繁的洪涝,当地人们在广济坝的东侧建起堤坝,形成了现在的方塔园,并在园内堆筑成高大的土山,山上种植了许多树木。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及淤泥堆积,土山的海拔已有10余米之高。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当地政府在园内种下了数万棵香樟等树种,并用石块填埋树根,保证了生态景观效果。如今走进园内,只见绿荫匝地,花香袭人,已难以找到过去的痕迹。 而在历史的变迁中,这条曾经波澜壮阔的江水也逐渐“温柔”了下来。21世纪以来,随着青浦新城的建设发展,一条长达6.5公里的地下暗渠被建成,让娄江改换了“容貌”——从陆地上隐去了行迹,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地下河”。